從「討厭的玻璃幕牆」看母校三十五周年校慶:婦記何去何從?

"討厭的玻璃幕牆" by 中學老師‧ 24.10.2013
(“和理非非死忠慎入 - 內有粗口)
(因這些說話已埋在心中良久,一次過爆出來, 篇幅有點長,敬請原諒)

  早前看中大學生報, 一篇文章批評到中大五十周年校慶, 雖活動多樣化, 宣傳強勢, 還有冠冕堂皇的種種, 卻沒有邀請學生參與, 令人不免質疑這到底是誰的校慶, 為誰慶祝的校慶。不久之後又收到母校舊生會 (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 的電郵, 提及本年度三十五週年的一連串校慶活動。除了一如以往的開放日, 還有綜藝晚會等的文藝娛樂活動, 雖不算有甚麼創新, 但因為可參與和繼續了解母校的概況和師弟妹, 也是令我期待的。然而, 由於在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一年多以來所感受到的 (相對地較師生共治), 與在婦女會感受到的實在大相逕庭, 總覺得三十五週年校慶之際, 婦女會要走下去, 除了好好的慶祝, 還要反思一下當下的情況,和思考一下有甚麼可能性。

--- 校慶的意義 ---

  我想, 校慶的意義,除了是慶祝母校成立, 對內藉此良機聯誼一下曾在母校唸書﹑為母校付出的每一位, 同時對外推廣母校, 吸引更多人選讀母校,更重要的是 - 一起思考如何可以令母校進步, 成為一所更好, 更吸引的學校,更以人為本, 真正地實踐「教育」的學校。只有這樣, 任何慶祝才變得更有意義, 而非單純的嘻嘻哈哈,或是不知怎的, 如中大五十周年校慶活動那些只求威震四方卻忽視學生的慶祝。在思考和討論之後, 就是改變和實踐。當然, 不是甚麼都要改變,好的當然要留, 但不好的可以就醫療,不然就根治, 瘀血更一定要清理。然而,婦女會的種種孰好孰壞? 筆者將於下文略述。

  一直都未能抽空詳細地寫出這想法, 碰巧母校的老師在 facebook 貼了一張圖片(上圖: 討厭的玻璃幕牆),和校友們的留言, 加上最近都在面對和處理新亞書院的種種事務, 令我頓時百感交集, 同時亦思潮作動,就於凌晨之際執筆寫下此文, 望能拋磚引玉, 引起校方管理層﹑工友﹑老師﹑學生﹑校友和家長等等的思考和討論,如能引起後續的行動則更佳。

--- 從「討厭的玻璃幕牆」看婦記校風 ---

  如母校老師所貼的圖所示, 地產霸權﹑官商勾結﹑政府監管不力﹑大眾市民氣忍聲吞後的巨型反光怪物就在母校旁落成了, 每天反射陽光。筆者雖近月未返母校, 未有親身體驗, 但從老師的留言所述「操場上光影處處,眼睛不舒服。」, 可見此怪物的負面影響非等閒事, 實要認真面對和處理之, 否則後果可大可小。然後, 如圖所示, 一名校友留言批評地產霸權, 另一名則回應道 //唔好鬧喇,諗吓辦法仲好啦//。前者則回應道, //除了""(我認為是指出問題所在), 真的想不到任何其他辦法//。看到這裡, 筆者也忍不住回應了, 大概是說霸權和不公義從來都在, 只是大家未覺醒自己正被壓迫, 或部份本身是既得利益者, 所以置之不理而已。除了罵真的沒有甚麽辦法。因為大家都罵得太遲,罵得太少。或許可以嘗試以不同的方法, 和理非非的求助於建制, 激進的自發示威集會, 以改變現況。

  雖然留言道//唔好鬧喇//的只是其中一名校友, 實未能足以論斷所有婦記人 (包括校方管理層﹑工友﹑老師﹑學生﹑校友和家長,以下皆同)。然而, 相信不少人都不會否認的是, 婦記人予人的普遍印象是相對的保守: 好聽的叫謹言慎行, 難聽的叫墨守成規﹑故步自封﹑不思進取, 或甚犬儒。簡單一句抽水式論政, 就已被回應//唔好鬧喇//, 實令人匪夷所思, 大惑不解, 問題有三: (1)這兩句真的是在「鬧」嗎? 還是抽下水而已? (2)「鬧」與「諗辦法」是必然二元對立的嗎? 還是可能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3)「鬧」本質上必然沒有用嗎? 或如何定義「有用」?

─── 幻想中的"校風純樸": 短期或可行 長遠實收皮 ───
  鬧一下也不可, 在初中時已被視為有點兒非主流的我, 實在想不到為何。筆者要強調的是, 筆者絕無鼓吹無源無故胡罵一番之風氣的意思, 只是想提出為何不可以鬧, 或甚其他的「Why Not?」。我理解的是, 只要是立足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的罵, 而且是合情合理的罵, 為何不可? 我們很多時候總會因為不同的原因, 為自己定下種種的框架和限制, 或已知, 或未知, 或合理, 或無理。若然不經任何思考和討論, 就因為強權而跟從, 即使違反自己的本性和信念, 也不反抗的話, 而壓抑了自己的潛能, 那就實在太可惜。不單止是令自己未能自我實現, 更是對母校﹑社會的一大損失!

  筆者是過來人, 在婦記待了六年, 雖未曾走在留班的邊緣上, 但初中時缺點也有一個, 訓導倒曾見過不少, 高中時也中過老師 (少數而已) 的暗箭, 深明婦記校風之封閉和守舊。若然你那一陣子倒霉, 例如成績不大好, 或是態度不大好, 就很容易被某少數老師不斷針對。從初中開始的全方位封閉, 同學漸漸的自我壓抑, 同時隨著不少老師的精英主義, 忽視成績較差的學生, 令學生們自卑。與此同時, 教學的單向性和沈悶性, 令學生都習慣猛地的吸收, 繼而活剥生吞, 死記硬背。普遍而言老師又不鼓勵另類的模式, 或是發揮創意, 某一藝術老師更是喜愛批評學生的作品核突, 在課堂上公開展示, 嘲笑一番然後發還學生要求重作, 令人不禁反思教育﹑美學等價值和實踐方式。久而久之, 大部分學生都漸漸的變得「慎言」, 不敢或不願一抒己見, 或怕被罵錯誤﹑或怕被秋後算脹, 又或根本沒有意見可表。可能有其他婦記人會不同意當中的細節, 但婦記人普遍有的保守性, 筆者相信是客觀事實。

  某些校方管理層﹑老師﹑家長等一直以來都擁抱著「校風純樸」的幻想, 認為婦記一路走來, 從一所較差的學校走到今天百多英中之一, 實有賴「校風純樸」。筆者在二零零六年入讀婦記, 沒有在此之前的歷史和經驗, 實不知從前的概況, 難以下定論。然而, 於我的個人經驗而言, 婦記的「校風純樸」在從前或許是事實, 但在近年已漸成為眾保守撚未顧現實的幻想。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和公民社會逐漸成長和壯大, 資訊流通之快﹑自由度和透明度之高實不可同舊日而語。香港的社會也日漸動盪, 進入多事之秋, 年青人愈加早熟, 社會政治參與更見方便和普及。種種禁止﹑阻礙婦記學生的, 愈來愈多婦記學生只是「口服心不服」, 但礙於保守到喊的家長們, 又怕被部分 不該 的老師秋後算脹, 「校風純樸」於筆者而言, 已漸成幻想, 或甚已成幻想。

  退一步而言, 即使校風真的很純樸 (純樸與否沒可能絕對而言, 只可能相對其他學校而言), 而婦記這些年來真的靠這撈來不少支持, 換來今天的成功我們是否仍可靠著「校風純樸」走下去? 短期內, 我們或可蠶食這所剩無幾的老本, 而換來一點的成果, 但長遠而言, 坐吃山崩, 一定收皮。如再不反思婦記的定位, 重劃未來的發展藍圖, 繼續死攬固有的東西, 婦記將難保持現有的成果, 更遑論有更大的成就。

─── 讓我們開展三十五周校慶最好的慶祝活動:公共討論 ──

  那麼, 回歸原點, 如果在切身利益被如斯赤裸裸地剥削時, 婦記人依然鬧也不敢/願鬧的話, 筆者相信現況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 婦記也難以有甚麼樂觀的未來, 更遑論與近年急速冒起的港島民生書院一較高下 (FF與張祝珊比較啦…)。所以, 身為婦記人之一, 我們實在再不應, 也再不能置若罔聞。然而, 我們到底應該從何開始討論, 關心那些議題, 如何開展討論, 填補婦記內外一直以來缺席, 有關校政的公共討論?

  筆者在校六年, 考完公開試後曾回校當了數個月教學助理, 剛過去的暑假又回校協助老師教BAFS補底班。期間都曾與少部分會關心校政的同學和老師討論, 不少人都認為要處理的問題實在太多, 若然認真處理的話實需緩急先後。但既然作為公共討論的開展, 筆者在此就囉嗦一點, 有甚麼問題就打出來, 都是那句, 望能拋磚引玉。

1.    校園規劃
  在二零一一年尾至二零一二年初時, 婦記經歷了一場歷史的風波冠名事件。筆者當時正值準備公開試之際, 未有很投入的參與其中, 但也有跟進和了解, 也寫了一篇文章抒發己見。經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討論和諮詢, 我們終於成功擋住了這荒謬的冠名。關於冠名事件前前後後的細節, 看倌可自行在googlefacebook搜查, 或詢問投入其中的婦記人。筆者在此提及此事的原因為, 希望各婦記人能夠重拾當時對校園規劃的熱忱﹑主動關懷和投入, 即使未能每每熟悉, 至少也有基本的了解。隨此之後, 校方也應該主動多諮詢, 多聽各方的意見, 如新禮堂最新的發展動向﹑計劃﹑資金籌募情況等等。大家都應該主動的關心和了解, 而非一副關我_事的模樣, 屆時建成之後卻又諸多批評。

2.    教學模式﹑教學質素﹑教師表現
  雖然有關教學的事宜應該給予老師自由度去發揮。然而, 當有部分老師的教學愈漸失焦, 或甚無謂之際, 校方是否應該關注一下情況? 具體而言, 有一教授初中英文的老師數年前聞名於不時播幾首英名歌便當授了課 (不知近年如何), 這位老師也出名於情緒暴躁, 動輒對學生發脾氣, 發了芝麻綠豆的小事就小題大作, 把學生罵個狗血淋頭, 完全是發洩自己的情緒。筆者剛過去的暑假回校教補底班, 就有一位師弟向我說他前兩年的經歷: 因為成績不好, 所以每天都被那位老師 (班主任) , 每天早上那十五分鐘的閱讀時間, 那位老師都拉他出去走廊罵, 有時候罵足半小時, 有一次更罵到第一堂開始了, 也不願放他走, 而把他帶去電腦室繼續罵。我心諗, 做乜_先? 這是一個老師應有之態度? 抑或, 這是一個人應有之態度? 罵學生, 是為了學生好, 還是純粹發洩自己的情緒? 然而, 這一切一切, 學生卻無途徑向校方反映之。當然, 學生可以向家長反映, 然後家長再向校方投訴反映之, 然而當仍然要被同一老師教導時, 作出任何違反他/她利益的言行舉止是很容易受秋後算脹的。所以, 校方應該主動的持續了解有關教學的情況, 不單止向老師, 更應關心學生的意見, 例如舉辦一些級際的茶會, 隨機抽學生出來與校長/副校長茶聚, 期間沒有其他老師在場, 以聽真言。皆因教師的表現, 更是參差, 筆者則有幸遇上幾位良師, 然則看見其他學生受一些無心教學的老師所折磨和摧殘 (雖筆者也曾遇少數這類老師”), 實感可惜。當然, 學生也應該主動和投入, 盡一個學生的應負的責任, 即使不聽課也別騷擾到其他想聽課的學生。

3.    資源和空間管理
  不少婦記人一直以來都自嘲校園細小, 資源匱乏。筆者認為, 或許相對一些學校而言, 這確是真的。然而暫時最大的問題不在數量和大小, 而在使用層面。例如每一所學校都有的操場﹑圖書館, 就說明了問題有多嚴重。不少學校, 如同在西灣河區的港島民生書院, 都容許學生每天放學後在操場做運動, 如無記錯的話是直至六時, 圖書館也是。其他更彈性的學校都不說了, 免得傷心。婦女會呢? 學生每天五時, 如無老師陪伴和允許就要離校, 即使冬令時間表是三點七放學, 也是要求學生四時多離開課室﹑五時離校。所謂「他山之石, 可以攻錯」, 整天與其他學校的學生比較, 老是想與別人鬥「校風純樸」, 著眼不知所謂的糟粕, 卻不嘗試吸取別人好的做法。五時之後又不是沒有老師在校, 即使傍晚也有保安和工友駐校, 卻又要求學生五時就離校, 說到底是不信任和怕麻煩。然而, 筆者想說明的是, 一所不信任學生的學校, 不讓學生留在校舍的學校, 縱使學生多成功, 也難對學校有歸屬感。這所學校, 也難有生氣, 師生關係也好極有限, 因她有人的時候都是處於處處限制的時候, 難得放學後比較少限制, 同學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時, 又趕學生走, 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在校做運動﹑與老師交流等。完美演釋了「又要威, 又要戴頭盔」。除了歸屬感, 資源的管理同時亦對同學的發展影響深切, 待下點討論。

4.    全人發展
  學校側重籃球是常識吧。然而, 即使如此, 校方的政策仍然有不少荒謬之處。筆者在打這篇文時, 一想到的就是初中時放學去愛蝶灣海皮打波, 被訓導來趕回家, 原因是穿著校服。大佬, 放學係操場打唔比, 係外面球場打又唔比, 咁係屋企打飛機囉_你。婦記的田徑隊, 是在運動會後找各項比賽的得獎人拼湊而成, 然後草草練習就去比賽了, 比賽後就不再有練習這可以浪費了不少人的才華呢! 不少學校的田徑隊, 可是全年無休的練習呢, 為何其他學校可以, 婦記不可以? 另外, 圖書館裡的課外書, 不是靠甚麼有名無實的班際借書比賽來吸引學生讀, 而是延長開放時間, 讓學生在內待留, 沉醉於書海中, 方能與書產生感情, 久而久之與他, 她和它相戀。同時間, 老師的鼓舞也有很大影響, 究竟老師是一尾反對學生參與不同活動, 還是鼓勵學生多嘗試﹑多看外面的世界?

5.    校規
  打了這麼多, 也沒甚麼好隱瞞, 其實早前五月 Secret Page 的這段留言是我打的, 貼上黎以供討論:

五月時係原專頁貼過, 覺得好有意思想再貼多次
希望同學間會有更多討論, 學生會會主動關注多一點, 與校方商討
如最後真的沒改變, 可考慮進一步行動
婦女會既老師幾時先肯改下極權統治既手法? 廿一世紀啦

有次14, 岩岩好過左可以帶頸巾既溫度 (13)
甘岩有位女訓導老師見到 (佢包到實晒, 著羽絨, 拉鏈拉上頸)
佢行埋黎, 拎起我條頸巾, :「同學, 今日唔係好凍姐, 除左佢啦」
我望一望佢, 都費事同佢嘈, 諗住就黎畢業廢事煩
近排番婦女會見到同學都對18度一定要著校褸有微言
好高興見到師弟妹會反抗不公義既制度
同時亦慚愧當年無做咩去反抗
不過我諗可以係度講幾點

1.
自由
帶唔帶頸巾, 係同學既自由黎。覺得凍咪帶, 覺得需要咪帶, 點解要管呢? 那是打壓同學既自由。若然話同學帶頸巾既自由會影響學校儀容既統一性, 咁可以將 20 設為上限, 20度或以上不準帶頸巾呀。凍唔凍係好主觀既感覺, 每人身體強弱不一, 根本不能用溫度做一個標準, 最多只能設上限。仲有背後更值得探討既問題係, 為何咁堅持統一呢? 難道統一與否比同學的身體﹑感受更重要?

2.
平等
點解學生13度或以下先可以帶頸巾? 點解老師唔洗跟呢條校規? 14度時, 學生凍到死都唔可以帶凍巾, 件校褸又垃圾, 老師卻可以著羽絨, 包埋頸, 公平嗎? 若要用13度黎做一個切割點, 無問題, 老師一齊遵守就可以 (至少唔可以拉上頸!)。若然校規只適用於學生, 則為不公平。頸巾一例只是冰山一角, 還有千千萬萬其他例子說明學校的階級不平等。若然說有些時候老師的行為是工作需要, 例如gel頭令個人睇黎整齊啲, 想問同學可否用此原因gel頭番學? 何謂整齊由誰定義? 況且, 頸巾一例上, 根本沒有甚麼原因可 justify 現時不公平的情況延續下去, 除了想延續階級不平等。
校褸一事上, 同頸巾類同。18度根本係一個笑話: 不如所有老師都買番件校褸, 唔洗著, 淨係16-18度時日日拎番學校, 再拎番屋企, 感受一下同學既苦況? 婦女會不少制度已過時, 是時候與時並進, 追上時代的步伐, 重新審視部分制度既正當性同必要性, 加入師生共治的元素, 尊重同學的意願, 聆聽同學既意見!

以下是另一位同學的留言, 借貼
「十八度,香港人穿襯衫、加外衣;婦記學生手揸校褸。
十七度,西班牙人穿大衣、戴手套;婦記學生不淮圍頸巾、手揸校褸。
十六度,法國人開暖氣;婦記學生依舊不淮圍頸巾。
十五度,義大利人發不動車子;婦記學生妄想可以圍頸巾。
十四度,訓導老師凍斃了,婦記學生:幾時先可以圍頸巾?
十三度那天,
訓導說:「婦記學生可以圍頸巾了!」

6.    職工表現和待遇
  眾所_, 圖書館某些職工態度異常惡劣, 每天都掛住一幅死老豆的模樣, 不少同學無故受氣。都市傳說一直盛傳是因為他/她與某位高層老師友好, 所以可以以如斯的表現任職。雖不算是甚麼大事, 但也值得關注: 為何學生要無原無故受這些不明不白的氣? 公平嗎? 另外, 職工的待遇並不合理。筆者喜愛與校工們聊天, 從中得悉某些校方管理處對工友和學生聊天有不滿和微言, 筆者心諗 Whe The FUCK? 工友與老師, 只是角色和責任不同, 沒有高低之分! 雖憑筆者一人之力難以查證真偽, 但無論如何都想說明一點, 人應該生而平等, 即使現實是多麼的不平等, 我們也應盡力去令這個世界變得更平等。身為人師, 若然持有原斯的階級觀念, 只會是反面教材, 食屎啦去

7.    各項事務互為影響
  如上所述, 各項事務將互為影響。例如資源和空間的管理 (圖書館﹑操場﹑運動物資﹑儲物櫃等) 會影響學生的全人發展。學生的全人發展同時間也會影響到他們如何處理和對待學校的物資, 究竟是視為公共財產還是一己之物, 和他們對校園規劃的興趣和關注度。而校園規劃, 又會影響到資源和空間的管理。簡而言之, 各事互為影響, 例如在討論學生的全人發展時, 實難以抽空其複雜的背景(壓迫性的校規﹑限制學生留校做運動/讀課外書/流連的作風﹑不鼓勵創新和突破的老師……etc) 去討論如何提升學生的主動性。如果抽空背景去批評學生的被動性, 那將是荒謬的﹑不公平的﹑不現實的。所以我們在細分察看時, 也要縱觀來看, 才能更好的﹑更深入的明白整幅圖像。

─── 婦記何去何從? ──

  講到這裡, 都用了數小時, 打了逾六千字, 若然有人能夠堅持看到這裡, 筆者實在很感動。講了這麼多, 究竟講來幹甚麼? 其實, 公共討論去到最後要探討的, 就是婦記何去何從? 公共討論只是手段, 婦記成為一所更好, 更以人為本, 更以教育為本的中學, 才是目的。或許有人說, 若然有一個智者出來, 為婦記點起引路明燈, 便可省去討論的時間和心力。然而, 即使如此, 討論也是值得的, 因為在現代民主社會, 每個公民都有權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願, 再一起尋找大家都接受的共治方案, 令每人都得以被尊重, 每人的潛能都有空間發揮。那位智者再有智慧, 也沒可能得知每一個人在想甚麼。所以, 公共討論實有賴大家的主動和認真的參與, 沒有了大家的參與, 就不成公共討論, 而是瘋子自言自語, 更難造成影響。

  其實, 講到底, 就是校方的思維要改變, 要與時並進, 特別是部分老一輩的。校政需民主化, 正如上面所提及的各範疇, 以達至師生共治。路途雖遙遠, 但不踏出第一步則永遠也不可能成功。首先要信任學生的能力要放權。或有人會說, 學生的能力還未足夠, 學生的熱忱有待增長, 所以學生會至今仍不是以內閣形式運作, 說是會沒有內閣/沒有撼莊。然而, 究竟如何衡量學生們的能力? 誰來衡量? 用甚麼準則衡量? 這都是要解釋﹑討論的。筆者認為, 能力是在過程中學習的, 民主也是。若不實踐之, 就永遠都沒有機會學習成長。一實踐之, 就久而久之會逐漸成熟。而且即使錯又如何? 即使幾屆學生會缺莊又如何? 就讓學生們去嘗試失敗吧! 當大家覺得麻煩時, 就自然會有人去承擔這個責任, 為學生服務! 若然依然不願放權, 處處壓迫學生的發展, 學生畢業後, 都不願/不敢表態﹑講自己的意見, 或根本沒有意見, 沒有東西與人交流。久而久之, 在社會的洪流﹑時代的巨輪中成為一顆小齒輪, 被啟動﹑被轉動﹑然後被停頓, 就此一生。

  你希望你就此渡過一生嗎?

  一起關心校政吧! 等咩?

- Raymond 楊思毅/二零一二年畢業生
P.S. 筆者要再三強調婦記也有不少好老師的。而且雖然在上文講了不少筆者眼中的問題, 然而筆者也明白在行政上﹑資源上的而且確是有很多難處, 但不代表沒可能做到, 有很多事其實只要肯做一定做到, 不為也, 非不能也。然而, 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同學的冷漠, 愛理不理的態度。所以實在希望同學會多點主動關心, 多點和開明的老師們聊天﹑溝通﹑最重要的是, 別辜負好老師的一番心血。


可能有人會問, 講就天下無極, 咁你做左啲乜? 很慚愧的說, 我沒做甚麼。幾個月前, 我曾經很想回校搞搞陣, facebook開了一個群組, 邀請了友好一起討論改革之路, 然而由於暑假至今都太忙, 未有時間好好的理會。既然今次事件終於令我的起心肝花一個凌晨說我很久以前就想說的話, 加上我相信民主是由下而上爭取的, 由每一個人出力去做的, 而非等一個救世主出黎打救世人, 所以就這樣了, 希望大家都願意批判性地了解更多﹑參與更多﹑貢獻更多。共勉之。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