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婦記何去何從?》一文的道歉和回應
拙文發表了數天, 引起不少討論, 實令我欣慰, 因為至少仍有人關心婦記。對於某部分不知所謂, 不願就事論事, 而只顧人格謀殺的人, 我只能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但我仍希望你能公開地﹑理性地回應我, 而非暗地裡說三道四, 這對事件和婦女會毫無幫助。
不過, 我希望能在此向那位留言 //唔好鬧喇,諗吓辦法仲好啦// 的校友 Patrick Wing Hong Mak 道歉, 因我在轉述他的留言時, 沒有連帶轉述前後的留言﹑說法, 而作了不公正的評論, 令他受誤會了。他其實不只說了一句, 而我卻只引用了一句作判斷, 實在有欠公允。我在此向校友 Patrick Wing Hong Mak 鄭重道歉。如果令大家誤會了, 實在抱歉。想說明的是, 其實整段文章我在數年前已經開始想說, 在近年逐漸成一個相對地較完整﹑詳細和全面的框架, 一直未有機會和心力打出來, 碰巧看到那句留言, 就的起心肝通宵打了拙文。換句話說, 本人實無意如斯肆意批評校友 Patrick Wing Hong Mak, 和將之放大至所有婦記學生, 如令大家誤會了, 本人謹此致歉。無論校友 Patrick Wing Hong Mak 如何/有否回應, 或那誰有否回應, 我的論述都不會有大的改變, 校友的留言只作引子, 並無其他之意, 抱歉令大家誤會和令校友無故受不公允的描述和評論了。
拙文在輔 仁﹑面書上都收到不少意見, 當中不少是理性的﹑建設性的﹑有洞察力的, 甚至有數位留言/inbox我說願意一起思考如何推動改變, 實令我又驚又喜。更有不少婦記人, 尤其是師弟妹在面書上邀請我做朋友, 可見其實婦記學生也有不少是有心的﹑能幹的﹑仍然心繫婦記的。早前已在文章的留言欄回應了一些, 歡迎大家去看看, 現在簡單地回應一下各方的說法。
1. 本著言論自由, 希望大家支持 secret page II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Hkcwcc-Secrets-II/754858224531633?ref=ts&fref=ts), 一起反對河蟹, 反對強權! 原有的已淪陷, 我們要做的就是以史為鑑, 力抗不公!
2. 對於到底應該是給予學生機會嘗試﹑發展﹑犯錯﹑學習先, 還是待學生有較高的能力先, 我會理解兩者為雞和蛋。很多人會問到底是有雞先還是有蛋先, 我認為這問題是重要的﹑有意義的。但在討論的過程中, 我想提出的是, 為何不能同一時間有雞和有蛋。 (詳見拙文下的留言) 最近有一張圖片, 我認為與此討論互相呼應, 在面書上廣為流傳, 我想在此處引用, 最適合﹑貼切不過。
3. 對於甚麼是推動改變, 我認為方法有很多種, 不必自絕於數種, 大可創新﹑大膽一點。同時改變亦需不同人一起共同努力, 而非等待那個救世主出來引領﹑打救世人。於我眼中, 在體制外一起理性地批評, 也是推動改變的一種方法。在拙文下的留言, 我回應了一下, 現重貼, 供各位參考一下。
//不是說已經做了甚麼很威威, 但其實在這裡罵這罵那之前, 一直都有向老師提議提議好的講者舉行講座給師弟妹聽, 希望他們不再需要聽垃圾的講座, 而是真的有所得著。除了講座, 話劇或是到九龍東文化區﹑新界東北城鄉共生的區的導賞團, 或是甚麼的活動, 我都有提議。每次知道甚麼新的, 有意思的, 有趣的東西/活動, 都會想把它們帶回中學。我理解這是在改變, 那怕只有那一點。歡迎一齊:) //
4. 對於是否有後續行動, 我想說的是那可不是靠我一人之力可改變, 而是靠每一位。這在甚麼地方都適用, 若每人都只做 free-rider, 世界將難有甚麼改變, 大概, 我們也不配享有成果和改變。若有有心人, 雖然大學裡已經忙死, 我是不介意參與一下的, 不過這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沈澱和蘊釀。在這期間, 我也會持續了解。希望大家也會持續了解和討論, 皆因關心是一切改變的希望之源。
5. 對於拙文《婦記何去何從?》的使用權, 要怎樣處理悉隨尊便。不過如果欲轉載/列印供傳閱的話, 煩請連載本文道歉, 以免引起更多誤會, 謝謝各位 :) 如果有任何人有任何意圖以任何手法阻止學生看/傳閱這篇文章的話, 我希望你能停一停, 想一想, 究竟你在做甚麼, 為啥而做, 為誰而做。如果你仍然執迷不悟的話, 我不排除會有其他行動。如果學生有甚麼想說但苦口難言的話, 可善用 secret page II。如果仍然怕的話, 可先與友好的同學﹑朋友商量一下。如果仍然怕的話, 歡迎找校友﹑畢業生們傾訴, 包括我 :) 我是很明白那種感覺和恐懼的, 因我也曾經歷過。
拙文: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raymond-yang/%E5%BE%9E%E8%A8%8E%E5%8E%AD%E7%9A%84%E7%8E%BB%E7%92%83%E5%B9%95%E7%89%86%E7%9C%8B%E6%AF%8D%E6%A0%A1%E4%B8%89%E5%8D%81%E4%BA%94%E5%91%A8%E5%B9%B4%E6%A0%A1%E6%85%B6%E5%A9%A6%E8%A8%98%E4%BD%95%E5%8E%BB%E4%BD%95%E5%BE%9E/10152202633043787
寫於 28.10.2013
刊於 Facebook
不過, 我希望能在此向那位留言 //唔好鬧喇,諗吓辦法仲好啦// 的校友 Patrick Wing Hong Mak 道歉, 因我在轉述他的留言時, 沒有連帶轉述前後的留言﹑說法, 而作了不公正的評論, 令他受誤會了。他其實不只說了一句, 而我卻只引用了一句作判斷, 實在有欠公允。我在此向校友 Patrick Wing Hong Mak 鄭重道歉。如果令大家誤會了, 實在抱歉。想說明的是, 其實整段文章我在數年前已經開始想說, 在近年逐漸成一個相對地較完整﹑詳細和全面的框架, 一直未有機會和心力打出來, 碰巧看到那句留言, 就的起心肝通宵打了拙文。換句話說, 本人實無意如斯肆意批評校友 Patrick Wing Hong Mak, 和將之放大至所有婦記學生, 如令大家誤會了, 本人謹此致歉。無論校友 Patrick Wing Hong Mak 如何/有否回應, 或那誰有否回應, 我的論述都不會有大的改變, 校友的留言只作引子, 並無其他之意, 抱歉令大家誤會和令校友無故受不公允的描述和評論了。
拙文在輔 仁﹑面書上都收到不少意見, 當中不少是理性的﹑建設性的﹑有洞察力的, 甚至有數位留言/inbox我說願意一起思考如何推動改變, 實令我又驚又喜。更有不少婦記人, 尤其是師弟妹在面書上邀請我做朋友, 可見其實婦記學生也有不少是有心的﹑能幹的﹑仍然心繫婦記的。早前已在文章的留言欄回應了一些, 歡迎大家去看看, 現在簡單地回應一下各方的說法。
1. 本著言論自由, 希望大家支持 secret page II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Hkcwcc-Secrets-II/754858224531633?ref=ts&fref=ts), 一起反對河蟹, 反對強權! 原有的已淪陷, 我們要做的就是以史為鑑, 力抗不公!
2. 對於到底應該是給予學生機會嘗試﹑發展﹑犯錯﹑學習先, 還是待學生有較高的能力先, 我會理解兩者為雞和蛋。很多人會問到底是有雞先還是有蛋先, 我認為這問題是重要的﹑有意義的。但在討論的過程中, 我想提出的是, 為何不能同一時間有雞和有蛋。 (詳見拙文下的留言) 最近有一張圖片, 我認為與此討論互相呼應, 在面書上廣為流傳, 我想在此處引用, 最適合﹑貼切不過。

3. 對於甚麼是推動改變, 我認為方法有很多種, 不必自絕於數種, 大可創新﹑大膽一點。同時改變亦需不同人一起共同努力, 而非等待那個救世主出來引領﹑打救世人。於我眼中, 在體制外一起理性地批評, 也是推動改變的一種方法。在拙文下的留言, 我回應了一下, 現重貼, 供各位參考一下。
//不是說已經做了甚麼很威威, 但其實在這裡罵這罵那之前, 一直都有向老師提議提議好的講者舉行講座給師弟妹聽, 希望他們不再需要聽垃圾的講座, 而是真的有所得著。除了講座, 話劇或是到九龍東文化區﹑新界東北城鄉共生的區的導賞團, 或是甚麼的活動, 我都有提議。每次知道甚麼新的, 有意思的, 有趣的東西/活動, 都會想把它們帶回中學。我理解這是在改變, 那怕只有那一點。歡迎一齊:) //
4. 對於是否有後續行動, 我想說的是那可不是靠我一人之力可改變, 而是靠每一位。這在甚麼地方都適用, 若每人都只做 free-rider, 世界將難有甚麼改變, 大概, 我們也不配享有成果和改變。若有有心人, 雖然大學裡已經忙死, 我是不介意參與一下的, 不過這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沈澱和蘊釀。在這期間, 我也會持續了解。希望大家也會持續了解和討論, 皆因關心是一切改變的希望之源。
5. 對於拙文《婦記何去何從?》的使用權, 要怎樣處理悉隨尊便。不過如果欲轉載/列印供傳閱的話, 煩請連載本文道歉, 以免引起更多誤會, 謝謝各位 :) 如果有任何人有任何意圖以任何手法阻止學生看/傳閱這篇文章的話, 我希望你能停一停, 想一想, 究竟你在做甚麼, 為啥而做, 為誰而做。如果你仍然執迷不悟的話, 我不排除會有其他行動。如果學生有甚麼想說但苦口難言的話, 可善用 secret page II。如果仍然怕的話, 可先與友好的同學﹑朋友商量一下。如果仍然怕的話, 歡迎找校友﹑畢業生們傾訴, 包括我 :) 我是很明白那種感覺和恐懼的, 因我也曾經歷過。
拙文: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raymond-yang/%E5%BE%9E%E8%A8%8E%E5%8E%AD%E7%9A%84%E7%8E%BB%E7%92%83%E5%B9%95%E7%89%86%E7%9C%8B%E6%AF%8D%E6%A0%A1%E4%B8%89%E5%8D%81%E4%BA%94%E5%91%A8%E5%B9%B4%E6%A0%A1%E6%85%B6%E5%A9%A6%E8%A8%98%E4%BD%95%E5%8E%BB%E4%BD%95%E5%BE%9E/10152202633043787
寫於 28.10.2013
刊於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