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及中國文化 - 錢穆 (亂記)

第一講 - 引言
- 認識我們的時代
- 讀歷史; 借古鑑今
- 了解現世

引文
「所以我們要講文化, 推究它的根源, 就要講到國民性。中國人的國民性同西洋人﹑印度人﹑阿拉伯人﹑非洲人的國民性, 我認為都有不同。我們為甚麼不尊重自己, 不尊重印度人﹑阿拉伯人﹑非洲人﹑而定要獨特推尊歐洲的白種人呢? 這只是一種短視的功利觀。好在世界第一﹑第二次大戰以來, 歐洲文化的毛病亦都暴露了。這豈不容易為我們展擴一新觀點, 開闢一新路線嗎?」(P.19)

第二講 - 中國人的性格
- 「分別性」和「和合性」
- 中國史之常為合; 西洋史之常為分

引文
1. 「我們中國人來到近代, 亦有人主張學美國的建國。當孫中山先生來廣東的時候, 陳炯明便主張聯省自治, 一省管一省, 然後聯合起來。這是學美國。到今天偶然還有人這樣的主張, 在理論上是行不通的。因為它違反了中國人愛好和合的天性。」(P.29)
R: true? what if the idea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be taught well in China?

2. 「中國的國民性他們喜歡合。我拿西洋歷史來看, 他們的民族性喜歡分。他們有拉丁﹑條頓﹑斯拉夫等幾個民族, 而我們中國人在從前的中國歷史上, 亦時見有異民族加入, 到今天都同化了, 只成為一中國人。直到中華民國成立後, 我們所謂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 依然有五個民族, 但仍要合, 不要分, 同認為是中國人。」(P.30)
R: 錢先生以上言論講於1978年, 那時各少數民族的意識還未好好抬頭。但時至今天, 新疆﹑西藏﹑甚至香港, 的民族意識都在抬頭﹑成長, 今時唔同往日。

3. (講到司馬光﹑王安石) 「諸位想, 在中國秦漢以下, 歷代帝王專制的政府下, 持有政治異見的人, 都獲得如此般的容忍和禮遇, 豈不還值得我們後代的人敬羨嗎? 我無以名之, 又只有說這是中國人和合性的國民性之一種表現。」(P.50)
R: 司馬光﹑王安石之流只為少數, 縱觀歷史, 從漢高祖殺韓信, 到宋太祖﹑明太祖……都殺了功臣, 是「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之表現。並不如錢先生所言般和諧。

第三講 - 中國人的行為
- 「集團性」與「英雄性」
- 蕭規曹隨 (p.59)
- 獨學而無友, 則孤陋而寡聞
-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引文
1. 「所以每一集團中的領導人, 不易見其英雄性。而英雄性之表現, 常在領導人之下。如漢高祖以下有韓信, 韓信的英雄性表現反多於漢高祖。此下歷代莫不如此。明白言之,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 英雄不宜為領導人, 亦不易大事業, 如項羽即是一例。」 (p.56)
ref. Nixon's comment on 黃仁龍

2.  「又如中國的象棋, 車﹑馬﹑砲﹑士﹑相﹑兵, 都各有各用。而車﹑馬﹑砲又見有英雄性。但一最高將帥, 獨無用, 讓一切有用的來保護它這無用的。豈不即是一項遊戲, 亦不足表現著中西人的傳統觀念嗎?」(p.59)

第四講 - 中國人的思想總綱
- 「統之有宗, 會之有元」
- 「朱子: 通天人﹑合內外」 
- 「太史公: 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
- 「中庸: 天命天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 (p.100-101)

引文
1. 「我們要研究中國思想, 需懂得有一統會。不能說沒有讀過《論語》﹑《孟子》, 隨便來讀一朱子或陽明, 講他們的思想, 他們的思想是有來歷的。亦不能沒有讀過《朱子》﹑《莊子》, 便來講道家的思想。下邊隨便挑一個人, 挑一本書來講。抽離了大統會﹑大體系, 分別專來講一人一家, 在學西方哲學或可如此, 若要學中國思想則不能。如此說來, 要學中國思想, 不是我們的負擔便大了嗎? 我要讀康德, 我就讀康德。我要讀朱子, 應該讀上下古今, 不能專讀一朱子。這是中西雙方不同的。這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p.96)

第五講 - 中國人的文化結構
- 人類文化四大: 宗教﹑科學﹑道德﹑藝術
- 西方: 宗教與科學; 中國文化: 道德與藝術

引文
1. 《中庸》上說: 「人莫不飲食, 鮮能知味。」這是說, 飲食之味已難知, 人生之味更難知。哪一個人沒有他的人生, 哪一個人沒有喝過茶, 喝過咖啡, 要講到知味, 那是藝術的, 真不易。(p.126)

第六講- 結論
- 新必包含著舊
- 「有了舊的, 纔有舊的。沒有了舊, 亦都無所謂新了。」 (p.136)

引文
1. 「中國社會比起俄國來更無資產階級, 毛澤東起來要分產, 結果使中國社會陷於破產, 比蘇聯更不如。」(p.138)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