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參: 2014年度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政治與行政學系系會候選內閣「無政府」參選宣言
呢篇係好有意思既文, 想上網搵時, 發現無左, 於是搵番 GOOGLE 頁庫存檔, 以作存參
「無政府」參選宣言
敝閣決定參與「2014年度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政治與行政學系系會選舉」,唯一的政綱是「解散系會,平等自治」。我們希望能夠透過參與這場選舉,令同學反思系會的本位以及存在目的。我們相信,系會發展至今,已經限制了同學對政政系學生的身分想像,窒礙同學間自發的交流和行動,亦失去了其橋樑角色。在現今系會的固有模式以外,我們希望開拓更多想像,思索「政政系」能否由系會單向的組織形態轉變為同學的自發組織,以促進互助、自治。
系會阻礙我們對「政政人」社群的想像
我們常說,政政系是一個大家庭。通過公共討論,我們可以嘗試探尋出共同目標、共同利益,繼而一起將其實踐。但事實上,如今同學討論系內事務氣氛普遍不濃,少有自發舉辦活動。我們並非認為,熱衷討論與否是界定政政人身份的絕對準則,但我們卻深信,關心、思考、介入,並自發籌辦不同面向活動是值得推廣的理念。
系會作為政政共同體的核心機構,其行動卻很容易變成同學對政政人的身分認同,或被認為代表整個政政系。如今系會主要的活動除了聯誼活動,例如Secret angel、政政盃等外,亦舉辦過佔中講座,政策研究峰會等社會政治參與類活動。同學之努力是相當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我們亦疑慮在目前系會制度的操作模式下,一來新生由於無可避免地缺乏籌辦大學組織經驗,二來傾莊過程倉促,在籌劃未來工作時容易因循以往活動。系內同學從而(包括有意成為系會幹事者)逐漸對政政系作為一個社群有本質化的理解,把其局限於某些既定活動上,失去了公共討論和集體行動的面向,每年只是因循地再生產既有模式。
系會橋樑角色漸失
同學對系會想像既已局限於既定框架,因此系會作為「基本會員與系方橋樑」的角色,至今幾近全然失去,根本無法帶動同學討論系政。系會除了在上莊時會與系方召開「四莊會議」及系務委員會外,基本上和系方沒有任何系政上的交流。事實上參與系政牽涉同學切身利益,可是多年內系政討論卻極為罕見,系會亦少有向基本會員提供任何資訊,報告他們與系方的溝通。即使是跟我們息息相關的教育政策,系會亦鮮有發表任何意見,及採取行動,例如威脅本系生存的學額回撥等問題,系會都未曾把議題帶到系內。即使在4年前,系會曾就大類收生與校方商討,成功爭取「擱置全面大類收生」,但在這以後,系會參與校政已經成為絕響,更遑論全體同學由下而上討論及行動。
代議士妨礙同學主動性
而若思慮更深,系會的代議政制亦是造成以上情況的重要因素。現在凡有人認為政政系需要有一個活動或行動出現,普遍都會直覺認為,作為代議士的系會(幹事會),應該負責作出這些活動或行動。多年來都間或有同學批評系會不搞這個、不搞那個,不夠關心社會等。不過,在批評過後,卻鮮有人會主動在系內發起討論和行動,頂多是系會在同學要求下「帶領」同學行動。
系會是一個科層架構,作為代議士的幹事會在上,基本會員,也就是我們每一位在下。我們每年基本上都只有全民投票的時候行使權力,不論選舉有競爭與否,我們都只能選擇是否認可某計劃,卻少有機會參與計劃的制訂、在幹事會任期中途改變其計劃。當然,系會幹事亦或多或少地詢問過各同學意見,這是尊重同學意願的表現。但歸根結底,幹事會掌握著行政資源和合法性,如此一來令同學相信參加系會活動比其他活動「正統」,容易產生「系會活動是正常,而自發活動是不正常」的印象,阻礙同學發掘更多的可能性。
思索平等自治的可能
基於以上對系會及政政系內情況的判斷,我們認為「解散系會」是一個出路。我們強調反對來自體制的限制,讓每一人平等、自由。而且在科層消失後,我們更重視接下來人們的共同協作,而非由任何人領導。在政政系這樣一個只有二百人的小群體,互相認識相對容易,因此共同協作、討論並非如想像中困難。若舉辦任何活動,每一個政政系學生都有能力組織、籌辦:行山也好,讀書會也好,一概自己辦。甚或原有的活動諸如送舊,若同學認為有存在必要,亦可由有心者自行籌組,實在不必代議士替我們代勞,反而經我們認真反思後的協作成果,是比被動由系會組織來得更有意義。組織同學的成本很低。我們可以就任何系務以至社會議題討論、行動,不須系會代表同學表態,以及就議題發聲明。
當然,除了同學間的參與外,對上與系方反映諸如課程、教學安排的意見亦很重要,但我們依然認為,在政政系這個小群體內,自發、直接向系方表達意見,或自行與其商榷,協商是可行且應行的。而我們不希望只提出一個代替現有系會的特定模式,故一個更全面的計劃或其他細節問題,應透過同學商議決定。
解散系會當然不保證能活化公共討論、集體行動的氣氛,但我們很難期望在目前這個系會架構底下會有突破。至於將來是否需要重新成立系會架構,就留待將來的政政人,按屆時的共同目標決定。而相比「當選」或「解散系會」,我們實質上更重視同學透過這次「選舉」的機會,思索目前政政系內的問題、出路。是故,我們期望政政系的同學能夠積極對以上文字給予意見,建設真正屬於我們每一人的政政系。
我們常說,政政系是一個大家庭。通過公共討論,我們可以嘗試探尋出共同目標、共同利益,繼而一起將其實踐。但事實上,如今同學討論系內事務氣氛普遍不濃,少有自發舉辦活動。我們並非認為,熱衷討論與否是界定政政人身份的絕對準則,但我們卻深信,關心、思考、介入,並自發籌辦不同面向活動是值得推廣的理念。
系會作為政政共同體的核心機構,其行動卻很容易變成同學對政政人的身分認同,或被認為代表整個政政系。如今系會主要的活動除了聯誼活動,例如Secret angel、政政盃等外,亦舉辦過佔中講座,政策研究峰會等社會政治參與類活動。同學之努力是相當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我們亦疑慮在目前系會制度的操作模式下,一來新生由於無可避免地缺乏籌辦大學組織經驗,二來傾莊過程倉促,在籌劃未來工作時容易因循以往活動。系內同學從而(包括有意成為系會幹事者)逐漸對政政系作為一個社群有本質化的理解,把其局限於某些既定活動上,失去了公共討論和集體行動的面向,每年只是因循地再生產既有模式。
系會橋樑角色漸失
同學對系會想像既已局限於既定框架,因此系會作為「基本會員與系方橋樑」的角色,至今幾近全然失去,根本無法帶動同學討論系政。系會除了在上莊時會與系方召開「四莊會議」及系務委員會外,基本上和系方沒有任何系政上的交流。事實上參與系政牽涉同學切身利益,可是多年內系政討論卻極為罕見,系會亦少有向基本會員提供任何資訊,報告他們與系方的溝通。即使是跟我們息息相關的教育政策,系會亦鮮有發表任何意見,及採取行動,例如威脅本系生存的學額回撥等問題,系會都未曾把議題帶到系內。即使在4年前,系會曾就大類收生與校方商討,成功爭取「擱置全面大類收生」,但在這以後,系會參與校政已經成為絕響,更遑論全體同學由下而上討論及行動。
代議士妨礙同學主動性
而若思慮更深,系會的代議政制亦是造成以上情況的重要因素。現在凡有人認為政政系需要有一個活動或行動出現,普遍都會直覺認為,作為代議士的系會(幹事會),應該負責作出這些活動或行動。多年來都間或有同學批評系會不搞這個、不搞那個,不夠關心社會等。不過,在批評過後,卻鮮有人會主動在系內發起討論和行動,頂多是系會在同學要求下「帶領」同學行動。
系會是一個科層架構,作為代議士的幹事會在上,基本會員,也就是我們每一位在下。我們每年基本上都只有全民投票的時候行使權力,不論選舉有競爭與否,我們都只能選擇是否認可某計劃,卻少有機會參與計劃的制訂、在幹事會任期中途改變其計劃。當然,系會幹事亦或多或少地詢問過各同學意見,這是尊重同學意願的表現。但歸根結底,幹事會掌握著行政資源和合法性,如此一來令同學相信參加系會活動比其他活動「正統」,容易產生「系會活動是正常,而自發活動是不正常」的印象,阻礙同學發掘更多的可能性。
思索平等自治的可能
基於以上對系會及政政系內情況的判斷,我們認為「解散系會」是一個出路。我們強調反對來自體制的限制,讓每一人平等、自由。而且在科層消失後,我們更重視接下來人們的共同協作,而非由任何人領導。在政政系這樣一個只有二百人的小群體,互相認識相對容易,因此共同協作、討論並非如想像中困難。若舉辦任何活動,每一個政政系學生都有能力組織、籌辦:行山也好,讀書會也好,一概自己辦。甚或原有的活動諸如送舊,若同學認為有存在必要,亦可由有心者自行籌組,實在不必代議士替我們代勞,反而經我們認真反思後的協作成果,是比被動由系會組織來得更有意義。組織同學的成本很低。我們可以就任何系務以至社會議題討論、行動,不須系會代表同學表態,以及就議題發聲明。
當然,除了同學間的參與外,對上與系方反映諸如課程、教學安排的意見亦很重要,但我們依然認為,在政政系這個小群體內,自發、直接向系方表達意見,或自行與其商榷,協商是可行且應行的。而我們不希望只提出一個代替現有系會的特定模式,故一個更全面的計劃或其他細節問題,應透過同學商議決定。
解散系會當然不保證能活化公共討論、集體行動的氣氛,但我們很難期望在目前這個系會架構底下會有突破。至於將來是否需要重新成立系會架構,就留待將來的政政人,按屆時的共同目標決定。而相比「當選」或「解散系會」,我們實質上更重視同學透過這次「選舉」的機會,思索目前政政系內的問題、出路。是故,我們期望政政系的同學能夠積極對以上文字給予意見,建設真正屬於我們每一人的政政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