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閱後亂記
上星期粗略地看完, 畢竟自己中文水平很一般, 唔係睇得明咁深既詩
但就歷史而言, 真的好有感覺, 也對 SY 上 sem 講既野有更深既感受
一路睇, 一路諗起初三晚睇既電影《霸王別姬》, 同埋新亞書院既歷史
書中對史料深入而詳細既引用我就不贅, 反正我也沒心機刨晒
反而對當中既故事更有感覺, 哈我也是一名凡夫俗子呢
也來亂記腦海中的思緒
1. 今日既香港學生相比之下真係好幸福, 但點解普遍而言真係無人認認真真讀書呢?
原因可以好多, 多年來也有討論, 如中小學太大壓力入大學唔想再讀﹑香港重工商認真求學問無人理甚至會被恥笑﹑但其實讀到 Year Four, 隨便比較一下北大清華美國 Ivy League 京都東大 NUS …我相信香港各大學既讀書風氣都係好差 (無乜人睇文, 上堂就係 9UP, 功課都係亂做, 對「求學問」無熱誠」又諗起李歐梵係《尋回香港文化》一書講過點解香港再出唔到大學問家 - 香港需要一個人文空間。以前的大學問家們好有空間嗎? 也不見得是呀。唉, 好亂。
2. 書中講到廈大有好嚴荷的圖書借閱制度, 未搵到文睇細節, 只是立即想起中大有多少書是無人借無人睇, 圖書館是如何的被浪費....我是其中一個浪費的人/_\ (P.46)
3. 書中又講到學生們求學之認真, 一句講晒 - 自愧不如; 也想起 SY 在《中國合伙人》後講的說話 - 生性啦 - 而我呢一刻又做緊咩呢?
……《抗戰中的河南大學》,讓我們聽到了當年大山深處的朗朗書聲:
5. 書中老是談到西南聯大的美好,美好是美好,從老師到學生到制度,可惜已逝。作者也講到,西南聯大之好,或者在於她在美好年華時完結了,並沒有如南洋﹑新亞(沒錯,新亞是變了)般神話破滅。作者講到「聯大有精神:政治情懷﹑社會承擔﹑學術抱負﹑遠大志向。聯大人貧困,可人不猥瑣,甚至可以說「器宇軒昂」,他們的自信﹑剛毅與聰慧,全都寫在臉上—這是我閱讀西南聯大老照片的直接感受。」 (p.132) 一路看,一路想著,和大部分對新亞的浪漫描述好像呢,不過這段講西南聯大應該比較「真」吧,因為只講那八年,不多不少。
不過也合理,那時不用計算甚麼國際化﹑論文的影響因子 (impact factor)﹑教授也因為學生和器材少而會較專心教學(聯大物理學系教授吳大猷在回憶錄中談及,其如何請北大校方在崗頭村租了一所泥牆泥地的房子做實驗室,找一位助教把三棱鏡等放在木制的架子上,拚湊成一個最原始的分光儀,試著做一些拉曼效應工作。"我想,在20世紀,在任何實驗室,不會找到一個僅靠一個三棱鏡,並且是用一個簡陋木架做成的分光儀"(P.146) 作者也如此認為:「生活艱難,實驗設備很差,聯大教授的研究大受限制(人文學不在此列)。可也因如此,教授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學生上。」(P.148) 而且大學不用常常顧慮成本,始終大家都咁窮,才有可能「即使只有一個學生,教師也非常認真地教課。」,「1942年暑假後朱自清教授"文辭研究"這門課程…聽課學生只有二人…沒有課本,上課時,朱先生拿著四方的卡片,在黑板上一條一條地抄材料,抄過了再講,講過了再抄,一絲不苟,好像對著許多學生講課一樣。」(P.153)。現在這些都是沒可能的了。
6. 書中講到昆明環境對西南聯大的貢獻,並引宗璞長篇小說《東藏記》的開篇,實在和新亞非常相似(雖然是沙田校舍,而非深水埗和農圃道校舍),實在要引:
7. 一路睇就好想去西南聯大的遺址睇(於今天的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仲有個紀念館,有機會一定要去睇。
8. 舊體詩我真係唔識,勉強逼自己睇的時候倒有兩樣野覺得幾有趣。首先係作者「從社會學角度切入,統計各家唱和情況,則可看出其人際交往,以及自我表達的傾向,趣味與能力。」(P.189-190) 然後就係文學和詩的最高和最美,或許就是它們無用(或應該說,非功利式的千計萬計下的作品)「亂離之際,蒿目時艱;教授們之所以"漂泊西南多唱酬",一是思接千古,慰藉平生;二是修養至此,積習難改;三是友情支撐,互相寬慰。至於"文學業績"云云,恐怕不是其主要考慮的因素。」(P.198) 所以應該有不少人是自己寫詩而不公開發表,我估SY也是哈哈,如文中一例「李霽野《題建功遺詩》:"建功之子魏至携其父遺詩一冊來舍,請我題文留念。我原知建功生前寫過詩,因為他從未說過。"」(P.200)
9. 至於後來, 就是後來了, 有空再讀汪精衛﹑雙照樓詩詞藁﹑和南渡﹑北歸﹑傷別離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d/BC0197/
10. 在風起雲湧的香港中閱讀這些,特別有感覺,是無力,也是唏虛。
凌晨二時四十分
寫於知行自修室
23/02/2016
但就歷史而言, 真的好有感覺, 也對 SY 上 sem 講既野有更深既感受
一路睇, 一路諗起初三晚睇既電影《霸王別姬》, 同埋新亞書院既歷史
書中對史料深入而詳細既引用我就不贅, 反正我也沒心機刨晒
反而對當中既故事更有感覺, 哈我也是一名凡夫俗子呢
也來亂記腦海中的思緒
1. 今日既香港學生相比之下真係好幸福, 但點解普遍而言真係無人認認真真讀書呢?
原因可以好多, 多年來也有討論, 如中小學太大壓力入大學唔想再讀﹑香港重工商認真求學問無人理甚至會被恥笑﹑但其實讀到 Year Four, 隨便比較一下北大清華美國 Ivy League 京都東大 NUS …我相信香港各大學既讀書風氣都係好差 (無乜人睇文, 上堂就係 9UP, 功課都係亂做, 對「求學問」無熱誠」又諗起李歐梵係《尋回香港文化》一書講過點解香港再出唔到大學問家 - 香港需要一個人文空間。以前的大學問家們好有空間嗎? 也不見得是呀。唉, 好亂。
2. 書中講到廈大有好嚴荷的圖書借閱制度, 未搵到文睇細節, 只是立即想起中大有多少書是無人借無人睇, 圖書館是如何的被浪費....我是其中一個浪費的人/_\ (P.46)
3. 書中又講到學生們求學之認真, 一句講晒 - 自愧不如; 也想起 SY 在《中國合伙人》後講的說話 - 生性啦 - 而我呢一刻又做緊咩呢?
……《抗戰中的河南大學》,讓我們聽到了當年大山深處的朗朗書聲:
日即使在最平常的日子,圖書館中也是坐滿了人。實驗室中的活動是沒有停止過的。夜裡,過了十二點,宿舍裡還常常透露出燈光,早晨天一黎明,你可以看到各山坡上,河灘裡,都有讀書的同學。有時雨過初晴的清晨,你可以聽到各種外國語的讀音在和蛙鳴爭噪。4. 最為人熟悉的必為羅家倫在《炸彈下長大的中央大學 - 從遷校到發展》中講搬家的故事, 有大有細, 有生有死: 「這次搬來的東西,有權笨重的,有很精微的,還有拆卸的飛機三架(航空工程數(教)學之用),泡製好的死屍二十四具(醫學院解剖之用),兩翼四足之流亦復不少。若是不說到牧場牲畜的遷移,似乎覺得這個西遷的故事不甚完備。」然後就是王酉亨先生帶著那堆牛羊雞鴨豬用了約一年從南京走到重慶,與羅家倫重遇了。 精彩是精彩,但令我最有感覺的還是第三點那段。
5. 書中老是談到西南聯大的美好,美好是美好,從老師到學生到制度,可惜已逝。作者也講到,西南聯大之好,或者在於她在美好年華時完結了,並沒有如南洋﹑新亞(沒錯,新亞是變了)般神話破滅。作者講到「聯大有精神:政治情懷﹑社會承擔﹑學術抱負﹑遠大志向。聯大人貧困,可人不猥瑣,甚至可以說「器宇軒昂」,他們的自信﹑剛毅與聰慧,全都寫在臉上—這是我閱讀西南聯大老照片的直接感受。」 (p.132) 一路看,一路想著,和大部分對新亞的浪漫描述好像呢,不過這段講西南聯大應該比較「真」吧,因為只講那八年,不多不少。
不過也合理,那時不用計算甚麼國際化﹑論文的影響因子 (impact factor)﹑教授也因為學生和器材少而會較專心教學(聯大物理學系教授吳大猷在回憶錄中談及,其如何請北大校方在崗頭村租了一所泥牆泥地的房子做實驗室,找一位助教把三棱鏡等放在木制的架子上,拚湊成一個最原始的分光儀,試著做一些拉曼效應工作。"我想,在20世紀,在任何實驗室,不會找到一個僅靠一個三棱鏡,並且是用一個簡陋木架做成的分光儀"(P.146) 作者也如此認為:「生活艱難,實驗設備很差,聯大教授的研究大受限制(人文學不在此列)。可也因如此,教授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學生上。」(P.148) 而且大學不用常常顧慮成本,始終大家都咁窮,才有可能「即使只有一個學生,教師也非常認真地教課。」,「1942年暑假後朱自清教授"文辭研究"這門課程…聽課學生只有二人…沒有課本,上課時,朱先生拿著四方的卡片,在黑板上一條一條地抄材料,抄過了再講,講過了再抄,一絲不苟,好像對著許多學生講課一樣。」(P.153)。現在這些都是沒可能的了。
6. 書中講到昆明環境對西南聯大的貢獻,並引宗璞長篇小說《東藏記》的開篇,實在和新亞非常相似(雖然是沙田校舍,而非深水埗和農圃道校舍),實在要引: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藍。…藍得丰富,藍得慷慨,藍得澄澈而光亮,藍得讓人每抬頭看一眼,都要驚呼,哦!有這樣藍的天!奇妙藍天下面的雲南高原,位於雲貴高原的西部,海拔兩千左右。高原上有大大小小的壩子一千多個。這種壩子四周環山,中部低平,土層厚,水源好,適合居住。昆明壩可謂眾壩之首。昆明市從元代便成為雲南首府。在美麗的自然環境中,出了些文武人才。……作者又引蔣夢麟的《西潮》第三十一章"戰時之昆明":
昆明四季如春,夏季多雨,陣雨剛好沖散夏日的炎暑。其他季節多半有溫烈的陽光照耀著農作密茂的田野。真的要好好珍惜新亞/ 中大的校園 T_T
在這樣的氣候之下,自然是花卉遍地,瓜果滿園。甜瓜﹑茄子和香櫞都大得出奇。……"
7. 一路睇就好想去西南聯大的遺址睇(於今天的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仲有個紀念館,有機會一定要去睇。
8. 舊體詩我真係唔識,勉強逼自己睇的時候倒有兩樣野覺得幾有趣。首先係作者「從社會學角度切入,統計各家唱和情況,則可看出其人際交往,以及自我表達的傾向,趣味與能力。」(P.189-190) 然後就係文學和詩的最高和最美,或許就是它們無用(或應該說,非功利式的千計萬計下的作品)「亂離之際,蒿目時艱;教授們之所以"漂泊西南多唱酬",一是思接千古,慰藉平生;二是修養至此,積習難改;三是友情支撐,互相寬慰。至於"文學業績"云云,恐怕不是其主要考慮的因素。」(P.198) 所以應該有不少人是自己寫詩而不公開發表,我估SY也是哈哈,如文中一例「李霽野《題建功遺詩》:"建功之子魏至携其父遺詩一冊來舍,請我題文留念。我原知建功生前寫過詩,因為他從未說過。"」(P.200)
9. 至於後來, 就是後來了, 有空再讀汪精衛﹑雙照樓詩詞藁﹑和南渡﹑北歸﹑傷別離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d/BC0197/
10. 在風起雲湧的香港中閱讀這些,特別有感覺,是無力,也是唏虛。
凌晨二時四十分
寫於知行自修室
23/02/201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