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止一條路》x Ada 分享亂記
大學最後一課為《香港教育政策與社會》,實在是頗特別的完結。
機緣巧合,和組員選擇以「創意教育」為題作研究,又去了創意書院觀課
更巧合是趕上了《教育不止一條路》這本書的出現,跑去問林茵借來看
相隔數月,記憶變得模糊,剛好上星期又聽完 Ada 分享,今天有空就簡單整理一下。
Keywords: 第四工業革命﹑自我採索﹑自我表達﹑Deprogramme﹑Unlearn﹑右腦
Ref. 夏山學校﹑全人中學﹑森林小學﹑Haja Center
和同學訂 contract 好常見,令我想起歷奇輔導的 FVC (Full Value Contracting) ,要令學生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此乃為創意書院學生中相對較普遍的特質。
想起《被壓迫者教育學》呀。
第四章,有空再讀一遍補記!
機緣巧合,和組員選擇以「創意教育」為題作研究,又去了創意書院觀課
更巧合是趕上了《教育不止一條路》這本書的出現,跑去問林茵借來看
相隔數月,記憶變得模糊,剛好上星期又聽完 Ada 分享,今天有空就簡單整理一下。
Keywords: 第四工業革命﹑自我採索﹑自我表達﹑Deprogramme﹑Unlearn﹑右腦
Ref. 夏山學校﹑全人中學﹑森林小學﹑Haja Center
Crazy about art and culture
Education =/= Learning =/= Reading
「我覺得我似返個人囉」係現行既教育制度下,只係「做人」咁卑微既願望都好難達到。原因好多,包括教師聘用制﹑學校行政(如 Ada 講起 Band 2 學校逼學生 drop 科去保合格率),仲有產業結構單一,學生出路不穩,令家長擔心;社會文化保守﹑視野狹窄亦為原因。
「但事實上有些學科,在學校和老師眼中就是次一等。」
「學生已分為(陪跑)和(非陪跑)兩類。」
「創意書院老師傾向以對話而非權威去處理學生的個人問題」Ada 分享時說了一句很令我深刻:老師就係要實驗,有小貼士但無懶人包。
和同學訂 contract 好常見,令我想起歷奇輔導的 FVC (Full Value Contracting) ,要令學生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此乃為創意書院學生中相對較普遍的特質。
想起《被壓迫者教育學》呀。
「對教育者而言,犯事者負責任固然重要,在未來是否再犯更加重要。而影響未來是否再次犯事的,除了事情本身的結果和外加後果之外,主要的是犯事者身處的大巾景之中的支配力量(例如家庭破碎),以及他在犯事後的感受和反思(例如不安﹑悔意)。而這些,正正是在與家長及學生面談時有可能呈現的。」就如我問 Ada 有關校規與時代 — 一言以蔽之:世界變了﹑扁平了,以前的規則不適用,需要因時制宜﹑因時代需要而調整。
「有些學生根源是家庭問題,可能最需要的不是一間藝術學校,而是離開那複雜的家庭環境,書院曾轉介這類學生往教會興辦的寄宿學校或院舍。」
這是給我自己的。要好好面對自己。
「學生不願出力,沒有參與動機,往往因為客怕失敗。……要保住那份自我感覺良好。」
呼
「他就跟我講莊子的《逍遙遊》,說大鵬起飛的時候,目的地愈遠,起飛的過程便愈久。他想告訴我的是,現在準備得好一點,將來就可以飛得更遠。」
缺失的體系 — 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曾德平指出,在香港讀藝術的學生,即使讀上大學,畢業後仍很難以創作維生,因為香港的藝術體系並不健全。「政府當年說要推動創意產業,想抄英國,但又沒抄足。藝術在香港,到現在都沒被中小學列為必修科,整個藝術的架構也沒做好,只弄了些 PMQ﹑JCCAC 出來。英國為何成功呢?人家文化基礎好深厚,Turner Prize 或 Young British Artists Award 一推,由私人畫廊﹑畫商﹑策展人﹑博物館﹑展覽廳﹑賣文創產品的公司都會支持,年輕人出來,有咁高推咁高,大家都得益。香港怎樣推到一個明星級的藝術家出來?完全沒有這個系統。繼續在大學開藝術課程﹑多些畢業生,只是更加人浮於事,甚至連浮的位置也沒有。他認為在社會現況改變之前,學生能做的可能就是改變心態:「如果家裡真的需要錢,那在香港是好難解決的問題,就要取捨和平衡了。不是說不能做藝術,而是不能用傳統那種創作方式去過你的藝術生涯。」
曾德平在藝術方面的師傅藝術家「蛙王」郭孟浩,信念是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人們每一刻的行動﹑散發出來的能量,都可以是一種「happening art」。曾德平在書院教學生用現成物創作,便是承襲這種精神:原來我們生活裡的平常物件可以這樣「玩」,而創作不一定要畫一幅畫﹑做一件雕塑。「我現在也脫離了藝術圈,但沒放棄創作Z:玩 facebook 是創作,落田耕種也是創作,與學生上課又當是 performing arts 去做,一直透過日常生活在創作。我沒需要在火炭租個 studio,做個 installation,在畫廊做展覽,然後賣作品去賺錢,或者密密寫 proposal 給藝發局養活自己。沒錯,這是藝術圈裡認可的「全職藝術家」,學校也令學生如此相信,學生的沮喪由此而來。但對我來說,我不用再受畫廊和展覽館框住的時候,可以好開心地創作。雖然我可能要去便利店打工,去洗碗﹑去做樓面……但藝術一樣可以透過這些職業,令我有更完美的人生。」在曾德平眼中,藝術是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果我們沒有將這種藝術的理解﹑一個更闊的理解癲給學生,他們的選擇就只有那幾種了。」平平老師 :)
03.08.2017
第四章,有空再讀一遍補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