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騎士: 感人肺腑 發人深省
[睇戲奇想太多x胡說八道] + 主菜/甜品: 香港
本紀錄片就是在紀錄17位平均年齡81歲的不老騎士,勇敢追逐心中的環島夢。本片確實不錯, 有笑位亦有感動位, 既帶出不少正面的訊息, 也令人不禁反思對人事的價值觀。
除了追夢, 本紀錄片欲帶出的訊息還有很多。透過每一個老人, 說一個故事, 講一種人生觀:有豁達的映美奶奶﹑有深情的桐伯﹑超有責任感的賴清炎團長﹑
幽默的王中天爺爺﹑豪爽的李達基……一路看的時候, 筆者非常投入, 咀嚼不同老人的故事, 情不自禁地代了自己進去, 感同身受, 所以當看到筆者最深刻和最愛的桐伯的故事時, 兩行淚也自然地流下了。還來不及思考一下自己的愛情觀, 就到下一個老人的故事了。眾多導演欲說的價值中, 筆者覺得在責任感與知難而退兩者之取捨﹑生死觀這兩個位置特別值得停下來細想。
然而, 當看完片時, 筆者想到的不是甚麼追夢, 而是香港的獨居﹑貧窮老人: 要「追夢」, 沒有錢可以嗎? 或許有些夢不需要錢,
但若然連維持基本生活也成困難呢? 又若然身體差呢? 片中某隨團人員說得對: 人一生就受著數之不盡的枷鎖, 辛苦地工作了一生, 到老年時終於有時間可以靜一下照顧自己的感受時, 身體卻又不聽使喚了。都不說香港的年青人在如此高樓價﹑高物價的情況下如何可以安心地追夢之餘又不用父母擔心, 香港的老人政策就是乏善可陳。長者生活津貼既要資產審查, 子女給的零用錢用剩的話原來又要計入資產, 換句話說就是不可儲錢, 要長者食自己,
更遑論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商業社會, 就是要永無休止地發展下去, 其他靠邊站, 包括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和生產力的老人: 使用資源幫佢地追夢? 咪講笑啦
在世界各地是合理, 或甚至是理所當然的事, 放在香港卻立刻變為天荒夜談, 被罵不切實際, 浪費金錢。試想想, 如果香港又有一堆老人做不老騎士, 應該會立刻被狠批阻塞交通﹑妨礙大眾市民﹑浪費資源, 再被建議一起到室內健身室, 好像Black Mirror裡面的人殷看住螢幕上山水如畫的風景踩夠一千公里, 然後宣佈完成創舉。執紙皮自力更生都被投訴影響市容, 追夢??
看完不老騎士很興奮嗎? 沒啥, 我也很興奮, 不過想說: 在追夢時, 別忘了老一輩的貢獻和大部分老人的苦況。在此以 Ralph McTell 的名曲 Streets of London 作結尾, 裡面說到露宿者的老人的窘況, 很適合在看完不老騎士之後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