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真的很自由嗎?大學的傳統與枷鎖



提要:

本論文的題目是傳統與枷鎖,會提出「傳統」和「枷鎖」的意思,並會談及甚麼是「傳統」,它們在甚麼情況下會變為「枷鎖」。

普遍認為「傳統」就是歷史留下來的產物。如果和歷史有關連的就是「傳統」,那麼「傳統」可謂顯而易見。「傳統」更常被提及和談論。不過「傳統」除了是歷史留下來的,還有是被人發明的。有時候,「傳統」更會成為某些行為的原因,更可能涉及利益或身份認同問題,因而被堅持延續。然而,歷史留下來的,並不一定是好的。有時候,被留下來的本就是枷鎖。有時候,傳統會變為枷鎖。傳統本無分好壞和對錯,因隨著不同時代背景會有不同的意義和作用,但當它變為枷鎖時,就應該被禁絕。

隨著不同的情況,事物的性質會變異,正正因為如此,如果人們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討論,而盲目地蕭規曹隨,恐怕只會事倍功半。

然而,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是傳統還是枷鎖非一朝一夕能所斷定,加上即使被普遍認為是枷鎖,也可能會有不同限制令它未能被禁絕,而仍然能夠存在。

本論文會配以一些例子以助說明情況和論點,例如近十多來才出現於中文大學就被不少學生宣稱為傳統的「Dem Beat」行為。本文主要的參考資料為中大學生報﹑香港近年的網路媒體和博客,和英國已故歷史學家霍布斯鲍姆擇寫的《傳統的發明》。







正文:

人人都會在言行舉止中涉及傳統,有部分人更會以歷史之名來維持的傳統為冠冕堂皇的理由去作出一些行為,或要求其他人作出一些行為。[1]然而,不少人卻未曾討論過何謂傳統。正如本文的提要所言,傳統本無分好壞和對錯,因隨著不同時代背景會有不同的意義和作用,但當它變為枷鎖時,就應該被禁絕。

但甚麼是傳統?雖然這個詞好像很虛無縹緲,如張立文先生曾經說過:“傳統不像文化那樣,說不明理不清,形形色色的界說,使人如墮五里霧中。然而,傳統是甚麼?亦似乎不言而喻,細究其義,恐又混沌。”[2]我們仍能先從字詞上入手去了解何謂傳統。

廣西大學的羅樹杰教授就曾以不同的古代文獻作參考,當中包括如《說文解字》﹑《經典釋文》等,來說明他對“傳統”一詞的意思[3],和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愛略特·奥林就以“傳統”一詞的拉丁文詞根闡釋他對“傳統”的看法[4]。他們的相法不謀而合,就是傳統既指產物也指過程。

然而,甚麼產物才算是傳統?已故芝加哥大學教授愛德華·希爾斯說過,何謂傳統?凡是代代相傳的事物、信念、形象、行為和制度都是傳統,自覺性的高低是次要問題,但必須通過三代(時間的長短不拘),也就是通過兩傳才能成為傳統。[5]

另外,過程是指甚麼?愛略特·奥林認為是“文化再生產的過程”[6]即是重覆前人做過的事,打個比方說唱以前唱過的歌。

就傳統包括產物和過程而言,我是同意的。我也同意必須通過三代才能算是傳統產物,這是基於對「傳統」一詞意思有一定理解的意見。因為不論從中文的角度看或是從西方語言的角度看,「傳統」(tradition)都有傳承﹑轉讓的含義。任何事物﹑信念﹑行為等若只有一代人的經歷,不能說是傳統,因根本就沒有人承接,只能說是創造。若只有兩代,說服力也不足,因隔代承傳比連續兩代承傳難達到,既需要下一代人願意繼續傳承下去,也要隔代人願意延續下去。所以要通過三代才能說是傳統是合理的。這個傳承的過程,也算是傳統。

然而,並非所有事物、信念、形象、行為和制度都是可取的,或是合理地存在的。霍布斯邦就提出有不少「傳統」是在短時間內被人們刻意發明的,並為它下了定義:

“被發明的傳統”意味著一整套通常由已被公開或私下接受的規則所控制的實踐活動,具有一種儀式或象征特性,試圖通過重複來灌輸一定的價值和行為規範,而且必然暗含與過去的連續性。事實上,只要有可能,它們通常就試圖與某一適當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過去建立連續性。[7]

所謂無風不起浪,事出必有因,傳統不會被無故發明出來。霍布斯邦就指出,通常是掌握權力的人發明傳統,以改變某些情況,歷史上就有不少例子,也在他的書《傳統的發明》上說明了情況。[8]簡而言之,傳統既是產物也是過程,而傳統有些是自然地出現的,有些則是被人類刻意發明的。至於說明這個傳統的分類的原因是它將會幫助分辨那些傳統仍然可取,那些已變成枷鎖而並不值得保留。

  說完“傳統”的大概意思,就說“枷鎖”。“枷”和“鎖”分別是舊時的刑具,《新華字典》就寫明“比喻所受的压迫和束缚”。枷鎖,就是壓迫人們,令人們不能作出自己的選擇,束缚著人的自由意志,可謂迂闊無用。人們普遍會說“傳統的枷鎖”,我認為這是不恰當的說法。正如本文開首所言,傳統本無分好壞和對錯,它是中性的,但當它改變了,或時代改變了,或是人們改變了,它就可能已經變成枷鎖。一言以蔽之,傳統不會連繫著枷鎖,傳統只會變成枷鎖。

  那麼,傳統在甚麼情況下會變為枷鎖呢?我認為有數項準則去決定,分別是傳統的象徵意義﹑實際性﹑可替代性和人的自由意志。除了不同的準則,亦要坐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即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提出的歷史意見﹑時代意見[9]和易中天先生基於錢先生的說法外加的個人意見[10]

  每一個傳統都有它的象徵意義,而在它初初出現時都會與歷史意見相符,即使一開始不相符,也會被發明該傳統的掌權人士用文宣去令它變得與當時的意見相符[11]。象徵意義是最基本的,當一個傳統在時代意見的角度連它的象徵意義消失﹑或被人們忽略﹑遺忘時,它也很接近是枷鎖的了;實際性就是該傳統的實際作用;可替代性則指該傳統的實際作用有多大程度上可被其他行為﹑或意念等替代,可替代性愈高,該傳統愈接近變為枷鎖;自由意志則指人們是否自願去傳承傳統。

那麼,各項準則孰輕孰重?自由意志這項準則在當中是最重要的,一個傳統,若然在被傳承之時違反了任何人的自由意志,強逼了任何人的參與,即他的個人意見,就已變為枷鎖。至於其他準則,就是輔助性質段的幫助決定到底傳統已變為枷鎖了沒有,因為設立統一標準和比例去量度各準則之輕重和影響幾乎是不可能。

至於三種意見,對於決定一個傳統是否已變為枷鎖,既然自由意志為最重要的準則,那麼個人意見也無庸置疑是最重要的角度;時代意見則為次要,作用是增加爭取脫離枷鎖的籌碼;而歷史意見則為參考。然而,對於能否摒棄一個枷鎖,時代意見是最重要的,因能達至眾志成城;個人意見則為次要,可謂思想的種子,待被志同道合的人認同再發揚光大,但不可忽略它們,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歷史意見則是為參考之用。

然而,一個枷鎖能否被人發覺和確認,和被確認後能否被摒棄,除了個人意志還有其他因素,分別是:政治因素﹑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就政治因素而言,正如霍布斯邦所言“新的政治制度和變革運動都可能會尋求自己的等同於與宗教相關的傳統通過儀式(世俗婚禮﹑葬禮)的東西。”[12]掌握權力的人為了維持現況,而借助“傳統”之名實不足為奇,令到人們未發覺和確認﹑或未有足夠能力摒棄枷鎖。就社會因素而言,人們的覺醒程度對於枷鎖的發現和摒棄是十分重要的,而覺醒程度又取決於教育水平﹑和言論自由﹑社會氛圍等因素。如果民智未開,又或是討論不足,令枷鎖未被發現或確認;或是大部分群眾都是順民,甘於臣服於暴君(掌權者)的愚昧下,令枷鎖能夠繼續存在。就經濟因素而言,近年被趨之若鶩地,甚至是過度商業化的傳統文化產業就是一個適合的例子[13],部分人傳承和延續這些“傳統”的原因只是為了糊口,一旦沒了利益就不願傳承,那麼這些“傳統”已成為枷鎖了。但基於經濟考慮,就繼續傳承這些實際上為“枷鎖”,但名義上還是“傳統”的東西。

 
在說明了傳統與枷鎖後,就到剖析普遍對某些被宣稱為“傳統”的迷思。在這裡會先撥開迷霧,談近年在香港各大專院校流行的”Dem Beat”文化,而焦點會放在中文大學。

〈香港網絡大典〉裡「中文大學術語」一欄裡對Dem Beat一詞的解釋為”即拍手腳踏地並叫口號的行爲,通常在莊活動宣傳和O Camp時學生會進行Dem beat來吸引人注意,同時據稱也有建立隊員認同感和團結精神的用途。”[14] Dem Beat全寫為Demonstrate Beat,從字面上解釋,為展示拍子或節奏;O Camp全名則為Orientation Camp,意思為迎新營。

Dem Beat是何時在中大開始的,實在無從稽考。但據曾是中文大學學生的中文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系吳啟漢教授所言,在他仍是本科生時中文大學是還未有這個文化的,而這個文化大概是在2000年或之後才在中文大學出現及逐漸普及。[15]十多年是長是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時至今天,仍未有正式的研究針對此文化的來龍去脈,所以大部分相關的評論和資料都源自網上的博客和討論區,少部分則源自中大校園電台和中大學生報。

在這些僅有的資料當中,十居其九都有提及“Dem Beat”文化被稱為”傳統”,當中更有不少是由“上莊”(即上一屆的學生組織幹事)[16],或“老鬼”(即比上一屆更年長的學生)提出此說法。這些資料的例子有中大學生報[17]﹑中大校園電台[18]等。那麼,它真的是“傳統”嗎?

根據前文的闡釋,如果每一屆入學的大學生是新一代,”Dem Beat”文化已經經歷了至少三代,可謂傳統。然而,它也是“被發明的傳統”,因為它的性質與霍布斯邦所提出的定義[19]吻合,另外,它也與霍布斯邦提及的自工業革命以來的被發明的傳統的總評論相符:
  這些傳統似乎屬於三種相重疊的類型: a)那些使各個團體(真實的或是虛假的共同體)的社會凝聚力或成員資格得到確立或是象徵化的傳統;   b)那些使制度﹑身份或是權力關係得以確立或合法化的傳統;   c)其主要目的是使信仰﹑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得到灌輸和社會化的系統。[20]

此外,霍布斯邦亦提出此等傳統亦會宣稱能夠提高“團隊精神”。[21]在中大校園電台的節目[22]和網上的博客[23]都有指出,Dem Beat可說是有助提高團體精神,即凝聚力,符合(a)

另外,在中大學生報的文章[24]﹑中大校園電台的節目[25]和網上博客[26][27]中都有類近的內容,指出除了各書院的學生會和中央三莊(學生會﹑學生報﹑學生電台),若然不Dem Beat,就會被認為﹑或批評為「頹」﹑「摺」等,即沒有盡力去宣傳。換言之,有“Dem Beat就可獲得別人的承認和肯定,特別是「上莊」,符合(b)。而當候任幹事們有Dem Beat“,就被灌輸了行為準則,符合(c)

  那麼,Dem Beat“究竟是傳統還是枷鎖呢?現將套用上文列出的準則以助判斷:象徵意義﹑實際性﹑可替代性和人的自由意志。由於歷史意見已是無從稽考,加上並不重要,所以個人意見會首被重視,時代意見則為次要。

  先談象徵意義,如上文所言,若然Dem Beat“就等於不「頹」﹑不「摺」;齊整地Dem Beat”則能讓人覺得很齊心一致[28]那麼Dem Beat的象徵意義還是有的。至於實際性則成疑,在一開始的時候,只有少部分人做這個行為,是可以有效地吸引別人注意的,因為是與眾不同。但若然情況發展到甚麼活動也用上Dem Beat﹑人人都Dem Beat”時,成效就成疑了。[29] 至於可替代性,Dem Beat的可替代性是高的,就宣傳而言,不用此方法還有數之不盡的其他方法宣傳;就迎新營而言,不用此方式還有其他方式可以提升新鮮人的凝聚力。最後是自由意志:雖然沒有正式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並非所有人都喜愛Dem Beat,但他們若參與迎新營[30],就會不知就裡被要求參與Dem Beat,在書院迎新營動作不齊整的話更會被責罵和要求加強訓練。當然,任何人不願意參與的話可以拒絕參與,但當大部分人都參與時,群眾壓力下成為異類乃非同小可;若希望成為某些組織的幹事時,更會被“上莊”或“老鬼”要求Dem Beat“,否則會不被支持,可能會因此未能成為幹事,或即使成為幹事後被”上莊“處處留難,令人逼於無奈,Dem Beat就範。就自由意志而言,Dem Beat已是“枷鎖”,因它令人們不能作出自己的選擇,束缚著人的自由意志。儘管它有它的象徵意義,但它的實際性成疑,可替代性高,最重要的是它違反了人的自由意志:Dem Beat不是傳統,而是枷鎖。

那麼,為甚麼它仍然可以存在多年,而且還愈來愈流行呢?三項因素(政治因素﹑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可幫助解開謎團:

就政治因素而言,掌握權力的人會要求往後的人跟隨自己的做法。有意成為幹事的人若然缺乏現任幹事或“上莊”﹑“老鬼”的援助和支持,是很難成功成為幹事,更遑論在往後得到幫助。就社會因素而言,由於各學生剛踏進大學,還未適應和清楚地了解各情況就需決定上莊(擔任校內學生組織(學生會、學會)幹事)[31]與否,加上宣傳期時間短暫,想不到該幹甚麼,又被“上莊”要求,就直接Dem Beat“算了,既滿足”上莊“的要求,又符合了Dem Beat“的象徵意義,不大理會它是否有成效和有沒有成員不願意。就經濟因素而言,即使不願意,但經過深思熟慮和利害計算後,為了利益(如人脈關係﹑名利地位)而Dem Beat並不出奇。

正正因為各因素的限制,令Dem Beat這枷鎖即使違反不少人的“個人意見”,更可能逐漸成為“時代意見”,但仍能存在於中文大學裡,更愈來愈普遍。摒棄枷鎖,並不等於要完全令它消失,而是要令它不再違背人的自由意志。

總結而言,要摒棄枷鎖,就要先分辨出傳統與枷鎖的分別,待確認枷鎖後就合力摒棄它,讓人能夠真正享受與生俱來應有的自由。其中,深入的討論﹑利益的放棄和反抗不合理的掌權人士是不可或缺的。傳統本來並沒有好壞之分,它是中性的。但當它在各項準則(象徵意義﹑實際性﹑可替代性和人的自由意志)的判定後,就可得知它是否變成枷鎖。傳統不會連繫著枷鎖,傳統只會變為枷鎖。Dem Beat“只是冰山一角,還有眾多應該被摒棄的枷鎖存在於人們周邊,還沒被發覺,或被當權者極力維持下存在,如過長的諮商時間。但存在並不等於合理,人們仍須努力去反抗違反人們自由意志的所有東西。


[1] 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傳統的發明》顧杭、龐冠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頁15
[2] 張立文:《傳統學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3] 羅樹杰:〈何謂傳統?──讀《傳統的發明》〉,《百色學院學報》,20112月第24卷第1期,頁63
[4] 愛略特·奥林(Oring Elliott):〈透過傳統看傳統〉,孫非寒譯,張舉文校對,《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月第24卷第1期,頁4-5
[5] 愛德華·席爾斯(Edward Shils):《論傳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 愛略特·奥林:〈透過傳統看傳統〉,頁5
[7] 霍布斯邦:《傳統的發明》,頁2
[8] 霍布斯邦:《傳統的發明》,頁11-12
[9]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頁2-4
[10] 易中天:《品三國》(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
23
[11] 霍布斯邦:《傳統的發明》,頁12
[12] 霍布斯邦:《傳統的發明》,頁13
[13] 姚華松:〈南方網‧過度商業化:文化產業的深度憂慮〉,
http://www.lndjt.gov.cn/j_news/content.asp?id=113
[14] 〈香港網絡大典:中文大學術語〉,http://evchk.wikia.com/wiki/%E4%B8%AD%E6%96%87%E5%A4%A7%E5%AD%B8%E8%A1%93%E8%AA%9E
[15] 吳啟漢教授於課堂上分享
[16] 〈香港網絡大典:大學術語〉,
http://evchk.wikia.com/wiki/%E5%A4%A7%E5%AD%B8%E8%A1%93%E8%AA%9E
[17] WALK:〈校園文化:被迫大雜燴〉,中大學生報::鳴,http://cusp.hk/?p=2842
[18] 啊芷﹑呀lan﹑花生:〈聲聲同學會- dem beat文化〉,中大校園電台,http://www.cucr.hk/listen/school/524.m3u(lan: 09:00-09:30)
[19] 本論文P.4
[20] 霍布斯邦:《傳統的發明》,頁11
[21] 霍布斯邦:《傳統的發明》,頁12
[22] 啊芷﹑呀lan﹑花生:〈聲聲同學會- dem beat文化〉,http://www.cucr.hk/listen/school/524.m3u
[23] LK Shiu(邵力競):〈Dem Beat文化〉,Just Say ithttp://dare-say.blogspot.hk/2012/05/dem-beat.html
[24] WALK:〈校園文化:被迫大雜燴〉,中大學生報::鳴,http://cusp.hk/?p=2842
[25] 啊芷﹑呀lan﹑花生:〈聲聲同學會- dem beat文化〉,http://www.cucr.hk/listen/school/524.m3u,(啊芷:24:54-25:06)﹑(lan: 26:20-26:50)(花生:30:39-30:58)
[26] Howard Yip:〈dem beat, dem夠未?〉,Yip Sir。通。聖。blog。。。,http://yipyipsir.blogspot.hk/2009/03/dem-beat-dem.html
[27] Henryporter:〈是時候讓Dem Beat走入墳墓了〉,無神論者的巴別塔,http://www.cuhkacs.org/~henryporter/blog/read.php/611.htm
[28] 啊芷﹑呀lan﹑花生:〈聲聲同學會- dem beat文化〉, http://www.cucr.hk/listen/school/524.m3u(lan: 06:55-07:20, 07:59-08:05)
[29]啊芷﹑呀lan﹑花生:〈聲聲同學會- dem beat文化〉, http://www.cucr.hk/listen/school/524.m3u(lan: 09:50-10:15, 21:33-22:30); (啊芷:13:15-14:00)
[30] 書院迎新營多年來都有Dem Beat,從未間斷;學系迎新營則因系而異,但絕大部分都會有Dem Beat
[31] 〈香港網絡大典:大學術語〉,
http://evchk.wikia.com/wiki/%E5%A4%A7%E5%AD%B8%E8%A1%93%E8%AA%9E

                                   
參考文獻:
[1] 張立文:《傳統學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2] 羅樹杰:〈何謂傳統?--讀《傳統的發明》〉,《百色學院學報》,20112月第24卷第1
[3] 愛略特·奥林(Oring Elliott):〈透過傳統看傳統〉,孫非寒譯,張舉文校對,《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月第24卷第1
[4] 愛德華·席爾斯(Edward Shils):《論傳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 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傳統的發明》顧杭、龐冠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6]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
[7] 易中天:《品三國》(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
[8] 姚華松:〈南方網‧過度商業化:文化產業的深度憂慮〉,
[10] 〈香港網絡大典:大學術語〉,
[11] WALK:〈校園文化:被迫大雜燴〉,中大學生報::鳴,http://cusp.hk/?p=2842
[12] 啊芷﹑呀lan﹑花生:〈聲聲同學會- dem beat文化〉,中大校園電台,http://www.cucr.hk/listen/school/524.m3u
[13] Howard Yip:〈dem beat, dem夠未?〉,Yip Sir。通。聖。blog。。。,http://yipyipsir.blogspot.hk/2009/03/dem-beat-dem.html
[14]  Henryporter:〈是時候讓Dem Beat走入墳墓了〉,無神論者的巴別塔,http://www.cuhkacs.org/~henryporter/blog/read.php/611.htm
[16] 在人家活動場地 Dem Beat:
[17] 整齊的,多到難以記得的Dem Beat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