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3.38小時閱讀這篇寫死人的文章》 給母校的一封公開信
《給你3.38小時閱讀這篇寫死人的文章》
給母校的一封公開信
摘要:近日,我們製作有關頸巾規定的影片於網上熱播,校方也有就此回應。眾說紛紜之際,我們決定撰寫本文回應不同論點。本文旨在回應校長和學校通告、解釋以拍片表達意見和在校時不發聲的原因,並交代我們的目的和是次事件的來龍去脈。
【0+警告】本文絕不含粗言穢語,敬請校方細閱後回應。未滿0歲者請勿觀看,否則後果自負,多謝合作。
親愛的黃校長、老師、師弟師妹和校友們:
您們好!
首先感謝你們抽空閱讀這篇寫死人的文章。我們四位(2012年畢業的校友)於2014年2月19 日上載的影片 (Kalun Yeh︰〈給我3分38秒記錄低這條凍死人校規〉,2014年2月19日
,〈給我3分38秒記錄低這條凍死人校規〉,旨在以一個輕鬆幽默的手法,引起在校同學對校政的關注及討論。我們希望校方主動收集學生意見,加強彼此溝通,達至師生及員生共治。
回應黃明孝校長︰
關於黃校長回應稱「至於頸巾(的意見)真是第一次聽」,我們想說同學一直質疑為何未能在有需要的時候穿戴保暖衣物,並慎重建議校長多與學生交流,主動聆聽學生的聲音。楊思毅同學曾在facebook撰寫網誌批評校政 ((原文)Rayang︰〈從「討厭的玻璃幕牆」看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三十五周年校慶〉,《輔仁媒體》,2013年10月26日),及後校長以螢光筆標示出文中的粗言穢語,並委託老師著楊同學刪去那些粗口。我們相信校長因案牘勞形而未能細閱文章,才會從未聽過同學關於頸巾的意見。類似問題亦存在於保暖褸上,黃校長稱「穿保暖褸的溫度規定原為14度,早年因應學生訴求,上調至現時的15度」(〈學生製短片抗「凍死人校規」〉,《明報》,2014年2月21日
,我們心懷感恩,但恕我們未能理解相關校規的制定準則。敢問校方,如同學於16 度感到寒冷將如何處理?校方會再把溫度上限上調至16度嗎?
至於有關黃校長稱會寬鬆、彈性處理校規,我們實在未能認同。我們過去一直都在訓導老師的嚴厲執法下被逼除去頸巾,或須先寫家長信申請才可圍頸巾。黃校長大可參考我們附上的圖片(圖一、二、三、四、五),當中有同學及舊生於facebook上的回應。黃校長亦有向校友校董表示會向領袖生了解有關校服檢查執法的情況。(圖六)然而,一直以來就頸巾校規嚴厲執法的都是訓導老師。我們希望校長可以親身和同學溝通,以了解學校的真實情況。更甚,校方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在同一間學校,老師可隨個人意願於溫度限制之外穿戴保暖衣物,然後再溫馨提示佩戴頸巾的同學「天氣不太冷」,實有助同學望梅止渴(圖七)。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此外,明文規定的校規又有何意義呢?校方曾透過內聯網電郵不斷提醒學生翌日的溫度(圖七)(由2月10日至2月28日,截至昨天前後14封電郵),其用意我們不作猜測,留待校方回應。我們由衷希望學校廢除所有穿著校服的溫度限制,但這並不是替有關校服的校規上綱上線。我們理解校服的意義有如校友 Yung Lam Yu 所言「有助提升美感、增強內部凝聚力」(Yung Lam Yu ︰「有助提升美感、增強內部凝聚」<https://www.facebook.com/Andrew.Li.0716/posts/10153826291020125?comment_id=47048314&offset=0&total_comments=18>) 。學校規定學生穿著校服,使學生毋需費神打扮,也令貧窮學生免於因衣裳普通或破舊而感到自卑。換言之, 校服在某程度上令學生之間更平等──這是我們所理解校服的意義之一。再者,我們十分認同於莊重的場合如畢業禮、校慶等等,統一同學的服飾,以示尊重場合。但同學的體質因人而異,一般日子大可讓同學按自己的需要去添減衣物。同學的身體健康方能享受校園生活及專注學習,令校譽真正得到鞏固。
圖七
回應學校通告︰
通告當中提到「如遇上酷熱或寒冷天氣警告時,早會改在課室及禮堂以聯播形式舉行」,我們曾向同學考證,得悉校方能夠如此安排,比較我們在學六年時的規定更有彈性,實是一大進步,我們十分欣賞。
但校方有關早會進行期間的安排,與其早前設立的民主牆的處理手法,仍舊是愚妄固陋,不知變通。
馬同學於二零一三年曾在民主牆就早會安排發表意見,我們向他了解過當中的詳情。
以下為馬同學的主要查詢︰
「為何早會期間不准學生以扇或任何物件搧風、不准飲水、不准以紙巾抹汗。」
校方先後兩次回應:第一份是公開張貼在民主牆
校方荒謬的回應「若同學在搖扇,便不能拍手及向獲獎同學表示鼓勵和支持。(節錄)」
馬同學在民主牆表達意見當日,訓導老師在其他班上諷刺馬同學,並語帶不屑道:「唔係覺得釘左上民主牆就改到啲咩下話?」校友校董見到馬同學張貼在民主牆的文章後知會了校董會,而馬同學亦找了家長教師會的主席傾談。及後家長主席與校長通電話。訓導處逐私下著學生會發第二份回應給馬同學。然而,第二份回應跟另一位校友在facebook的文章(Andrew Li於facebook的文章
很相似,相信訓導只是稍作修改就作為官方回應。
第二份︰
難得同學有勇氣在民主牆就校政表達意見,訓導老師卻不把同學意見放在眼內,破壞制度上 (Institutionalized) 的溝通途徑,傷害同學與校方之間的互信,窒礙校園民主發展。我們強烈讉責這種侵犯言論自由的暴力。馬同學勇氣可嘉,面對強權依然能擇善固執,實為母校之光 (Pride of Shau Kei Wan)。
我們欣賞校方於2012年設立民主牆,讓學生表達訴求,奈何於民主牆「留名等同自殺」,有同學因懼怕秋後算賬而不敢表達逆耳忠言。我們明白同學須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但母校實在未能使同學放心表達對校政的意見。民主牆的言論只換來訓導老師複述學生須知的冷淡回應甚至打壓。最諷刺的是,有低年級同學至今仍未知有民主牆的存在。
在此引用校友Andrew Li的話 (Andrew Li於facebook的文章
) 解釋校方與學生的關係:
「在上者可能很多時候會以質疑、負面、自衛的心理,對待反對自己的意見,因此回應有關問題時,傾向為自己的做法辯護,未必真正有聆聽對方擔心的地方。校方的回應,大家可以自行判斷是否全部/部分合理。但平心而論,學生的意見多半不受重視,學校對自己的做法也缺乏合理解釋,很多時做成雙方誤會日深。這種裂痕,未必一定是學生或校方的錯,但我能明白同學對校方的不信任,將影響他們對母校長遠的歸屬感,在位者不能不察。究竟短視地高壓鉗制學生,迫其遵守未必合理的規定,還是多用時間,教化學生,理性討論,師生互相尊重,以理服人,培養他們對學校感情,孰優孰劣,相信不用多談。」
此外,校長有道「本人已向全校師生陳述事件,指出事件已為學校帶來負面影響」,下文卻不解釋這些負面影響由誰造成以及如何造成,很易令讀者誤會。校方續道「校規訂定目的,在於教導年輕人知規守禮,培養其自制自律與自我負責的精神,從而學會尊重他人,尊重團體」,我們絕對認同校規的制定原則和其精神。校規的制定是建基於社會公認的道德價值和倫理標準,例如學生須準時上課是基於培養同學守時的美德。但戴頸巾的溫度規定背後並沒有任何道德價值和倫理標準可言。同學若在某個溫度感到冷而戴上純黑或深藍色(樸素顏色)的頸巾又有什麼問題?這是否代表同學不知規守禮、不自制自律或不尊重他人了嗎?這硬性的規定太不人性化,如若同學在溫度規定之上感到冷,他只有兩個選擇:要不同學犧牲健康來服從校規;要不同學就不服從校規。兩者皆不能有效培養自制自律與自我負責的精神。唯一培養到的是同學不平則鳴、反抗強權與非人制度的公民意識。既然頸巾的規定與校規 (任何制度設立的原意都是令大家活得更好,而非活得更差。如果這制度沒有人民意志授權,結果也不好的話,這個制度沒有存在的價值,廢除便可。) 訂立目的風牛馬不相及,此規定的荒謬之處不言而喻。另外,我們希望藉此感謝母校六年的栽培,教我們學會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穿戴保暖衣物的自由,我們亦因此拍片表達訴求。
為何選擇有關頸巾的校規作為題材?
影片以頸巾的校規為題材,嘗試從最基本的校規入手。現時校規仍存在很多問題,以頸巾為題只是測試同學反應,以此切入一試水溫。事後同學的熱烈反應亦反映他們廣泛的不滿,希望校方能正視。
為何選擇以影片形式表逹訴求?
有人視「拍片放上網」為不理性,但何謂理性?論者究竟用甚麼準則判斷我們的行為是否理性呢?我們的態度溫和,純粹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表達意見。影片中沒有惡言相向,沒有任何對母校不敬的地方,更莫說要威脅校方做任何事情。社交媒體及影片只是一種表達手法,希望喚起同學關心校政。我們一直考慮透過舊生會反映意見,但我們認為找舊生會和拍片兩者是沒有衝突,純粹是表達渠道不同。
為何我們就讀母校期間不發聲?
我們也反躬自問,為何就讀母校期間不發聲?對!我們承認,我們都是懦弱的膽小鬼,我們擔心被秋後算賬,我們畏懼被訓導老師針對,甚至不能畢業。如今我們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所以現在才發聲。
我們為何如此懦弱?當中不能不提及訓導處的處事手法。學生批評校政就要忍受來自訓導老師的「不必要的滋擾」。訓導處的鐵腕手段如著令同學寫口供紙、上課時間逼令同學接受訓導老師質詢,我們都時有所聞,親身經歷。另外,吳致寧與葉嘉麟同學過去曾於早會宣傳公益少年團的活動時諷刺校政,事後訓導老師對公益少年團的負責老師施壓,著令須檢點一下,不可再諷刺校政;訓導老師更於家長日向吳同學母親施壓,暗諷同學不要批評校政。
而且,我們選擇在畢業後以實際行動表達意見,是因為我們吸收了更多知識,增長了文化資本 (Cultural Captial) 去反思和行動。過去六年的養育之恩,我們心裡感激萬分,所以我們會持續關注校政。
) ,校方為此舉辦了諮詢會。校友的聲音對學校長遠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校友畢業後能以不同視野分析母校的情況,若學校能誠心聆聽校友的聲音,實有助校方集思廣益,突破身為管理層、局中人的盲點,從而改善校政;同時也能維繫與校友的關係,讓校友了解到校方沒有漠視他們的意見。另外,發表評論無需受身份限制,任何人都有權和責任去為公義發聲。
回應有關傳媒對學生造成滋擾的問題︰
),我們沒有主動聯絡過任何一間傳媒機構。影片在facebook經同學轉載後觸及傳媒,而我們認為由傳媒報導事件能引起大眾關注,因而接受採訪。
我們必須強調:學校作為培育社會人才、傳授知識的機構,為了社會的長遠發展,學校絕對應該受到監管。而在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中,學校受肩負「第四權」 (the Fourth Estate) 的媒體監察是理所當然的。無論是為了校方管理層、老師、學生、家長還是職工來說,有傳媒的監察都是好事。因為傳媒肩負「第四權」的角色,能夠與學校內外的不同權力互相制衡,從而防止極權的出現。畢竟,「權力令人腐敗,絕對權力令人絕對腐敗」(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Power corrupts;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
綜觀四間媒體(明報 (〈學生製短片抗「凍死人校規」〉,《明報》,2014年2月21日)、文滙報( 〈14℃不准戴頸巾 學生:校規過時〉,《文滙報》,2014年2月21日
)、有線寛頻(〈校友不滿中婦中學嚴苛規定校服〉,《有線寛頻即時新聞》,2014年2月21日
)、通SIX (〈不滿校規 學生拍片爭取改!〉,《通SIX》,19期,時事特訓,頁七,2014年2月27日
))的報導手法、立場等等,並無任何偏頗的地方。四個媒體的報導已載於附錄,讀者可自行判斷。有不少人批評我們把影片上載到網上及接受傳媒採訪會影響校譽,甚至令學校「降band」。有聞「被訪問既人︰未睇清楚就走過去。。。恨出名恨到咁?學校俾人降band會關佢地事」(facebook專頁Hkcwcc Secrets II的一則留言,現已消失),但接受訪問本質上有什麼問題?透過訪問,學生有機會向記者表達平時沒有人理會的意見,而且同學絕對有自由和權利接受任何人訪問,校方無權阻止。校方更應正面回應有關訴求。簡而言之,接受訪問與眾多有關「影響校譽」的指控全無邏輯關係。
再說,假設校譽真的被影響了,究竟影響校譽的是拍片的同學、接受訪問的學生、傳媒的報導,還是墨守成規的校方? (圖)真正影響校譽的是這些漠視學生需要的校規,但校方竟然文過飾非,以「彈性處理」、「有就學生需要而將溫度限制由14度提升至15度」的官樣文章回應。一言以蔽之,在這件事上影響校譽的,是保守的校規和校方不知所謂的回應。
為了校譽,校方可以「去到幾盡」呢?為了所謂的校譽,就可以無視學生的需要?校方一直堅持「校風純樸」,自詡為「Band One 地區名校」。其家醜不得外傳的觀念根深柢固,守舊因循的校規是為醜陋而不自知,反倒向道出真相的同學施加壓力。
):
「說穿了,學校聲譽只不過是消費品。為了學校聲譽,有些人連良知也可以埋沒,縱然校方政策是如何不合理,也都不能公開出來。因為優良的學校聲譽可以給他們拿出來炫耀,向其他人「威」一番……太幼稚了,你們以為家醜不外揚,就是一切也沒發生過,保得住學校聲譽,又對校方和學生有好處了嗎?」
校方又於通告當中表示採訪及報導為學校帶來不必要的滋擾。退一萬步來說,即使有部份持份者受到所謂的滋擾,但究竟是來自傳媒的採訪還是校方的秋後算賬?我們並不認為是次傳媒採訪對母校構成任何滋擾。傳媒沒有任何違規行為,只為求真而希望訪問更多同學以証影片內容真偽。反而,訓導老師把學生趕回校內則可見於有線新聞的片段 (〈校友不滿中婦中學嚴苛規定校服〉,《有線寛頻即時新聞》,(01:05 - 01:12),
2014年2月21日
)(01:05 - 01:12),事後更有同學表示受訪後被訓導老師傳召問話施壓。
其實學校應與傳媒建立良好關係,在各方鞭策之下做得更好,向大眾傳達正面的訊息以及加強校政的透明度。校方面對傳媒時一向習慣隱惡揚善,一方面摒除「負面」的報導,另一邊廂卻從不迴避陳嘉鍵同學以「神奇纖維塑膠」奪獎 (「神奇纖維塑膠」<http://www.hkedcity.net/iworld/feature/view.phtml?iworld_id=175&category=¤t_page=1&feature_id=1734&page=2>
)、近年同學籌備年宵攤位、校慶等正面報導,難免令人質疑其雙重標準。






我們理想的校園:
在學校裡,我們希望管理層、老師、學生和職工,都能參與校政。每個人的基本需要和權利,不論身份、地位、性別、種族、階級,都應該受到尊重和保障。老師能夠專心教學,「傳道、授業、解惑」,循循善誘,不再只強調成績。同學在人性化的校規之下能夠專心學習,包括形式教育和非形式教育 (xiaobao︰形式教育與非形式教育, <http://yangyubao.bokee.com/6772933.html>),隱性的課程如講座、運動會等 (金耀基︰〈我對新亞學生會的看法與期待〉,1980年(新亞校史館))。職工為這個校園付出後,能獲得合理的待遇和尊重,同時不用被逼執行無理的校規而與學生產生矛盾。大家一起決定屬於大家的校園,實踐師生、員生共治,達至校園民主。
我們篤信法國大革命的原則「自由、平等、博愛」。雖然人未必生而平等,但我們應盡量爭取社會變得更平等。憑著對所有人的博愛,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享有基本的權利和平等的自由,以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
舊生們的建議︰
一、校方主動與學生交流,收集意見,有更多溝通渠道
二、保証學生不被秋後算帳(民主牆、訓導老師)
三、學生能夠參與學校大大小小決策,資訊流通
四、訓導老師的權力要被限制
五、加強學生會及舊生會的職能
最後,祝願校長和老師們工作順利,同學們學業進步!
二零一二年畢業生(排名不分先後)
吳致寧 楊思毅 葉嘉麟 方章遠
二零一四年三月五日 凌晨兩點
附錄︰
影片網址︰
Kalun Yeh︰〈給我3分38秒記錄低這條凍死人校規〉,2014年2月19日
網絡媒體︰
傳統媒體的報導︰
〈學生製短片抗「凍死人校規」〉,《明報》,2014年2月21日
〈14℃不准戴頸巾 學生:校規過時〉,《文滙報》,2014年2月21日
〈校友不滿中婦中學嚴苛規定校服〉,《有線寛頻即時新聞》,2014年2月21日
〈不滿校規 學生拍片爭取改!〉,《通SIX》,19期,時事特訓,頁七,2014年2月27日
楊同學過去就校政撰寫的文章︰
「神奇纖維塑膠」
Yung Lam Yu ︰「有助提升美感、增強內部凝聚力」<https://www.facebook.com/Andrew.Li.0716/posts/10153826291020125?comment_id=47048314&offset=0&total_comments=18>
〈是否贊成激進方式?論盡通識:表達訴求的方法〉,《明報通識網》
指定參考資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