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古巴》X 《窮風流》閱後亂記
看到中國文化研究所搞一個由雷競璇講古巴的講座, 就跑去聽了, 內容確實是很有趣, 無論是雷先生自己的家庭背景, 還是放大至整個古巴華僑的前世今生﹑變遷, 都很吸引。唯一的不足是雷先生的普通話確是很普通, 聽得有點吃力, 所以中途有時訓著了, 不過問答環節頗為高質, 問問題的人有些自己曾去古巴也有點觀察, 也有些去過台山﹑廣州的博物館看過關於華僑的歷史。完結時也立即買了他的《遠在古巴》著作, 也跑去問他我自己的問題, 就是為何是古巴, 而不是其他國家?
西岸排華, 所以華人跑去古巴, 他回應是因為古巴能夠賺到比較多錢, 而且古巴本來就有很多華僑, 簡單講是 $ 和歷史文化因由吧, 而且接近美國, 也是地理的影響。而, 很難得的我很快讀完讀本書, 又有閒情逸致亂記一下。本書簡單來說是雷先生自己的家庭背景﹑他先後三次前往古巴的不同觀察和體會 (衣食住行﹑言行舉止), 再加上和那些活在歷史中﹑有故事﹑有血有淚的人的訪談 (畢竟, 生於那個時代的人沒有多少人是幸福的, 至少和我們這代比較)。
*** 書信來往 <3 <3 <3
對照地圖﹑地名﹑日常用語 (細心!)
一路讀, 一路回想起自己六月時在 New Haven 的生活,
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p.107, p.157 哲古華拉歷史 (從與自己較貼身的開始讀, 會比較有興趣)
記錄片. 書. 拉丁美洲交流 <3 <3 <3
亂寫於 19.09.20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對很多人來說,巴黎就是優美加上浪漫,這是巴黎吸引人的一面,我的回憶也往往喜歡保留這一面。但作為一個大都會,巴黎也聚結了一大堆小人物,大家為了生活或者其他原因流落在這個城市裡。他們的哀樂,就組成了一個城市的底層色彩。巴黎畢竟不再活在十九世紀的豐盛日子裡,隨著社會和經濟的演變,形形色色的問題愈來愈尖銳,巴黎人掛在嘴角的埋怨也愈來愈多。回憶起巴黎,除了想起甜美的日子外,也想到院子裡的舊日鄰居,他們是易於被忘掉的一群,沒有誰會為他們豎碑立傳,他們也不會想到,這麼多年之後,我這個當時的異鄉人會在遙遠的東方執筆為他們留下點痕跡。我們是實實在在地度過了一段共同歲月,有緣嘗到了巴黎在香榭麗舍﹑鐵塔﹑凱旋門﹑塞納河之外另一個世界的滋味。//
相隔兩年再看雷生的書,竟然有種熟悉的感覺,現在也更理解他為何會選擇書寫這些「小人物」呢,我想他看到這麼多大歷史的發生﹑和身邊朋友在洪流中的上上落落,除了唏噓,應該也有一點婉惜。在書中,他自己亦坦誠覺得沒有幫忙促進中非友誼而可惜。感到自己的渺小,所以也對其他「小人物」感興趣,而且大家有各自的生活方式,確實值得記錄。
看《窮風流》看到快樂,就是雷生的平白和細膩﹑深入淺出的描述。對於我這些不學無術,根本沒有治學故談不上嚴謹與否,但又想沾上知識份子光環的人來說,這些夾雜著歷史文化﹑政治的回憶錄是很不錯的讀物,也很神奇的用一天就讀完了,不過當然沒有細心理解當中的那些我不懂也沒有很大興趣的法國地理﹑飲食文化,可能真的是看完就算。
但亦有一些是頗難忘的。雷生的文筆,雖然我只是看了《遠在古巴》和《窮風流》兩本,但兩書都滲出一種念舊的感覺。當然,過去並不完美,但有一些事情﹑感覺,在現代似乎真的消失了。我想與其模糊不清的表達,倒不如節錄一兩段,也讓我之後想記起。
//為了撰寫這篇論文,我們買了一部電動打字機,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開支,我後來的所有論文和作業,都靠這部打字機完成,到我得到博士學位時,這部機器就由於操勞過度而壞掉了,但我很捨不得,一直將之帶在身邊,直到後來從澳洲回香港定居,行李太多,才忍痛拋棄。相比起現在用電腦書寫,打字機真是笨拙得可憐,但我非常懷念那種需要耐性和條理和操作,這彷彿是一個特有時代的工藝,一個逝去而且永不復返的年代。//
呀,打到這裡,想起和 Jonathan 聊起日本﹑舊香港和「品味」的消逝。雖然批判地看,「品味」是很階級的產物,但這種慢﹑細膩﹑專注仍然是值得欣賞的。
//午休……法國的西南盆地是農業區,波爾多雖然是大城市,但沒有甚麼工業,生活節奏相當程度還保留回園時代的緩慢,這裡又是酒都,據我的觀察,凡是喝酒的地方和喝酒的民族,都快不起來,除了喝啤酒的例外,因為喝啤酒可以張大喉嚨灌下去。由於節奏慢,很多古舊東西就保存下來。我們中國也很多古舊東西,還常常自詡歷史悠久,只是我們近代勇於破舊,而且徹底,法國在大革命時期也義無反顧地破過舊,但如今對古老事物的依戀很大,還往往因此對現代文明的產品缺乏足夠的熱衷。例如電視,我們八十年代中離開法國時還在看黑白熒幕,而且不是每個家庭都有……
到西方留學,一般期望看到先進的事物,我們倒是先碰上了「守舊」的一面,而且住下來之後,還愈來愈欣賞這傳統﹑緩慢的一面。人生本來就由一張一弛堆砌起來,只懂得不斷向前衝,就有如永遠張滿的弓,難免斷折。我們中國人從前很懂得這種辯證的道理,如今不知被甚麼魔也抓住了心,變得只爭朝夕。傳統國畫講究留白,想想真有道理,如果整個畫面都塗滿了,那無論是多好的色彩,也令人透不過氣來。//
既然在法國留學,又讀非洲研究,雷生的生命就不可能沒有非洲人的足跡。特別想記錄這一段,日後有時間亦要找來讀讀:
//Négritude 這個字我還沒有見過中譯,其中 négri 來自 négre 這個字,是黑人﹑黑色人種等之意,語尾 rude 指狀態﹑身份等,意會是不難的,準確中譯卻不容易。這場文化運動最早發軔於兩次大戰之間的法國,有兩個特別突出的主將,除了桑戈爾之外……這個運動最先流傳於留學或生活在法國的黑人之間,尤其是文人和學生,後來擴展到黑非洲的法語國家和中南美洲的法語地區,對音樂﹑詩歌﹑文學﹑歌劇﹑電影及其他藝術活動起過相當廣泛的影響。六十年代初期創辦而現在仍然出版的一份期刊 La Présence Africaine 便是此運動的代言刊物。運動的力量,來自對黑人文化(也就是來自非洲的文化)的肯定和闡揚,而作為旗手的桑戈爾,對於非洲文化的反省更加是運動的理論核心。
桑戈爾認為一個世界文化的出現,是無可避免的事,這個屬於全人類的世界文化將會在吸納﹑溶匯各個個別文化的基礎上建立。非洲的文化,或者更廣義的黑種人文化,也就必然要參與這個歷程。每個文化必須自己整理出頭緒,以便對於世界文化的形成作出貢獻。桑戈爾所推動的 négritude 運動,便是要讓黑人明白到他們自身文化的特質,從而自覺地有所貢獻。
來自非洲,卻在法國文化薰陶下成長的桑戈爾,認為歐洲文化(也是廣義的白人文化)和非洲文化是各處一方,取向不同,但在世界文化的形成中卻可以互相補充。他認為歐洲文化基本上是個智性文化,人是將自己當作一個觀察者,從物質世界中抽離出來,從而思考眼前的事物以及整理出條理,再將物質世界視作控制﹑佔領﹑改造的對象,因此,在歐洲文化中,人和自然有一種先則分離,繼而對立的關係,取向是孤離﹑冷靜﹑理性﹑對立。最能表達這種取向的,是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Je pense, donc je suis.) 要思,就要有一個思者和一個被思的對象,關係自然是趨於對立。但非洲文化則朝另一個方向發展。桑戈爾認為,非洲人從不將自己放在與自然對立的位置,人永遠是包容在自然之中,非洲人對於自然,是一種參與的關係,當中既無對立,更不會有對抗。因此,對於物質世界,非洲人從來都是感到溫暖的,是友善的,是滿足的,因為人自己從來都是自然的一個不可抽離的部份。因此,非洲人對於自我的存在,不需要通過「思」來建立,而是通過和物質世界的接觸﹑溶合來建立,換言之,不是通過一種抽離﹑冷漠的思索,而是通過一種溶解﹑熱情的感覺。因此,相應於笛卡兒的名言,桑戈爾提出了他的總結:非洲文化的取向,是「我感,故我在。」(Je sens, donc je suis.) 由於要感,你就要進入其中,溶入物質世界,非洲文化是個感性文化。
桑戈爾提出這個觀點後,引來很多爭議,也引來很多責難。不少非洲人,尤其是非洲的英語作家,罵他渾身上下是歐洲人的文化,卻要開口閉口為黑人申辯,尼日利亞的一位作家便說:甚麼 négritude! 老虎從來都不用宣稱它的 tigritude,它一咆哮就表露無遺了。言下之意是桑戈爾其實是個「假非洲人」,因而耿耿於懷要找回一點非洲的特性。另一些人則罵桑戈爾的觀點是種族自卑的產物,因為如果非洲人只會「感」而不善於「思」的話,豈非自認低人一截?白人發達了大腦,而我們只發展了感官,這也真夠喪氣。於是,桑戈爾所說的「不同」,有轉化成「高低」的危險。
文化問題的爭論,從來都是綱領大,結論小。對我來說,桑戈爾的提法有一定的啟發性。黑非洲各民族在漫長的歲月裡都不曾產生出書寫文字,沒有數學觀念,直覺能力很強,善於歌唱,喜歡舞蹈,對於顏色和形體的感覺特別敏銳。據我自己有限的觀察,非洲人性格直率,樂天知命,不像我們中國人那樣,由於千百年來先天下之憂而憂,變得苦口苦臉。這多少可以從桑戈爾所說的「我感,故我在」之中得到解釋。現在的可悲,倒不是因為別人思考﹑我們感覺而變得自卑,而是在所謂全球化之下,「環球同此涼熱」地只能有一種感覺,甚至全無感覺。//
//這種樹生長比較迅速,培值三五年即綠葉成蔭,樹葉在春天發芽,夏天極其茂盛,秋天發黃脫落,冬天則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這種樹為環境和生態帶來不少好處,由於樹葉闊大茂盛,炎夏時可以遮擋陽光,令路面和行人較為蔭涼,而且有防塵和吸收躁音的作用;冬天時則由於樹葉都落光了,太陽可以照射到地面,令人覺得暖和開朗。南京市所以大量引進法國悟恫也是這種種因素。
中國人愛說「觸景生情」,遍佈巴黎的梧桐樹,最觸動人的感情的,是它不時提醒你:季節在更替,時光在流逝。這是一種四季分明的樹木,在視覺上令你深刻地察覺到時間在不停地過去。我在巴黎的幾年,大部分時間埋首於撰寫論文,這是件經年累月,皓首窮經式的苦事。日子便在平淡中不知不覺地過去。唯有每年春天,每當跑到街道上,看到梧桐樹的片片嫩芽青翠地舒展出來,於是一片希望,憧憬著論文大概在今年要完成了;然後秋意漸深,變黃的梧桐葉又落了一地,於是不免惆悵,滿懷抱歲女催人,一年又過去了,要完成的還是漫無了期,加上離鄉別井,變重滋味,互相重疊,才不能不感到,時間真是一種壓力,無情地腐蝕著你。和一些來自非洲的同學聊起留學的生涯,他們的感覺就更為強烈。在赤道兩旁的非洲地區,終年不分春秋,只有雨季旱季之別,因此既無嫩芽,亦不見桔葉,自然景觀基本上保持不變,令人難以覺察時間的過去。非洲人一般缺乏時間觀念,與此不無關係;而這些非洲留學生來到北溫帶的法國,深刻地感受到真的有春去秋來,在意識裡引圯的衝擊,自然就很強烈了。
「時間」這個觀念,倒也甚為抽象,自從笛卡兒提出了遠近﹑高低﹑左右這三個空間觀念後,人在物質世界裡,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且可以由這個自我中心點去思索﹑觀察宇宙萬物,但對於時間,我們的掌握倒是艱難而模糊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我們中國人都熟識這典故。古希臘哲學家 Héraclite 踏足入河水之中,同樣發現萬物在時間的推移之下,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這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說明了人發現「時間」這件抽象的東西,多少還要借外力之助。也不要小看「時間」這個觀念在文化創造中的動力。試想想,假如生命是悠長的,人總是覺得漫無終期,也漫無變化,那也就不會感到有創造的需要,不會感到要趕緊做些東西或完成一些事情;相反,如果總是有些外在物而終於會有窮盡的一天,你便較容易地想到有些事情得趕緊去做,不然就來不及了。這是一種很原始的文化創造衝動。在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巴黎,梧桐樹就彷彿是時間的提示者。有時候,想到歷史上的文明大國,都是在北溫帶地區,而在熱帶地方的非洲和南美洲諸民族,在文明的發展上都落在後頭,這大概和「時間」的觀念有若干關係。//
累了,打到這裡。雷生寫下「江山靜好,歲月無驚」,梁文道也特意引用。老實說我也說不定這句到底是甚麼意思,但我想其實我最近的心態也愈黎愈接近 so9sad 可能我最需要的,是學會雷生所言法式度假的「轉移」和「無為」兩元素(雷生的「假期的哲學」一文的語意 -> 個人經驗﹑意象 -> 歷史﹑指導思想,結構完整,很有趣味和內容,但我實在懶得打了),至於乳酪﹑紅酒那些,還是由有興趣的人去鑽研吧。
金句
「別人的常識就是我的學問」(方包都間低左!!)
芳菲綺年,只有玉貌,不會有醜顏。
西岸排華, 所以華人跑去古巴, 他回應是因為古巴能夠賺到比較多錢, 而且古巴本來就有很多華僑, 簡單講是 $ 和歷史文化因由吧, 而且接近美國, 也是地理的影響。而, 很難得的我很快讀完讀本書, 又有閒情逸致亂記一下。本書簡單來說是雷先生自己的家庭背景﹑他先後三次前往古巴的不同觀察和體會 (衣食住行﹑言行舉止), 再加上和那些活在歷史中﹑有故事﹑有血有淚的人的訪談 (畢竟, 生於那個時代的人沒有多少人是幸福的, 至少和我們這代比較)。
*** 書信來往 <3 <3 <3
對照地圖﹑地名﹑日常用語 (細心!)
一路讀, 一路回想起自己六月時在 New Haven 的生活,
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p.107, p.157 哲古華拉歷史 (從與自己較貼身的開始讀, 會比較有興趣)
記錄片. 書. 拉丁美洲交流 <3 <3 <3
亂寫於 19.09.20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對很多人來說,巴黎就是優美加上浪漫,這是巴黎吸引人的一面,我的回憶也往往喜歡保留這一面。但作為一個大都會,巴黎也聚結了一大堆小人物,大家為了生活或者其他原因流落在這個城市裡。他們的哀樂,就組成了一個城市的底層色彩。巴黎畢竟不再活在十九世紀的豐盛日子裡,隨著社會和經濟的演變,形形色色的問題愈來愈尖銳,巴黎人掛在嘴角的埋怨也愈來愈多。回憶起巴黎,除了想起甜美的日子外,也想到院子裡的舊日鄰居,他們是易於被忘掉的一群,沒有誰會為他們豎碑立傳,他們也不會想到,這麼多年之後,我這個當時的異鄉人會在遙遠的東方執筆為他們留下點痕跡。我們是實實在在地度過了一段共同歲月,有緣嘗到了巴黎在香榭麗舍﹑鐵塔﹑凱旋門﹑塞納河之外另一個世界的滋味。//
— 雷競旋《窮風流》
相隔兩年再看雷生的書,竟然有種熟悉的感覺,現在也更理解他為何會選擇書寫這些「小人物」呢,我想他看到這麼多大歷史的發生﹑和身邊朋友在洪流中的上上落落,除了唏噓,應該也有一點婉惜。在書中,他自己亦坦誠覺得沒有幫忙促進中非友誼而可惜。感到自己的渺小,所以也對其他「小人物」感興趣,而且大家有各自的生活方式,確實值得記錄。
看《窮風流》看到快樂,就是雷生的平白和細膩﹑深入淺出的描述。對於我這些不學無術,根本沒有治學故談不上嚴謹與否,但又想沾上知識份子光環的人來說,這些夾雜著歷史文化﹑政治的回憶錄是很不錯的讀物,也很神奇的用一天就讀完了,不過當然沒有細心理解當中的那些我不懂也沒有很大興趣的法國地理﹑飲食文化,可能真的是看完就算。
但亦有一些是頗難忘的。雷生的文筆,雖然我只是看了《遠在古巴》和《窮風流》兩本,但兩書都滲出一種念舊的感覺。當然,過去並不完美,但有一些事情﹑感覺,在現代似乎真的消失了。我想與其模糊不清的表達,倒不如節錄一兩段,也讓我之後想記起。
//為了撰寫這篇論文,我們買了一部電動打字機,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開支,我後來的所有論文和作業,都靠這部打字機完成,到我得到博士學位時,這部機器就由於操勞過度而壞掉了,但我很捨不得,一直將之帶在身邊,直到後來從澳洲回香港定居,行李太多,才忍痛拋棄。相比起現在用電腦書寫,打字機真是笨拙得可憐,但我非常懷念那種需要耐性和條理和操作,這彷彿是一個特有時代的工藝,一個逝去而且永不復返的年代。//
— 求學,第一年在巴黎
呀,打到這裡,想起和 Jonathan 聊起日本﹑舊香港和「品味」的消逝。雖然批判地看,「品味」是很階級的產物,但這種慢﹑細膩﹑專注仍然是值得欣賞的。
//午休……法國的西南盆地是農業區,波爾多雖然是大城市,但沒有甚麼工業,生活節奏相當程度還保留回園時代的緩慢,這裡又是酒都,據我的觀察,凡是喝酒的地方和喝酒的民族,都快不起來,除了喝啤酒的例外,因為喝啤酒可以張大喉嚨灌下去。由於節奏慢,很多古舊東西就保存下來。我們中國也很多古舊東西,還常常自詡歷史悠久,只是我們近代勇於破舊,而且徹底,法國在大革命時期也義無反顧地破過舊,但如今對古老事物的依戀很大,還往往因此對現代文明的產品缺乏足夠的熱衷。例如電視,我們八十年代中離開法國時還在看黑白熒幕,而且不是每個家庭都有……
到西方留學,一般期望看到先進的事物,我們倒是先碰上了「守舊」的一面,而且住下來之後,還愈來愈欣賞這傳統﹑緩慢的一面。人生本來就由一張一弛堆砌起來,只懂得不斷向前衝,就有如永遠張滿的弓,難免斷折。我們中國人從前很懂得這種辯證的道理,如今不知被甚麼魔也抓住了心,變得只爭朝夕。傳統國畫講究留白,想想真有道理,如果整個畫面都塗滿了,那無論是多好的色彩,也令人透不過氣來。//
— 生活,波爾多的最初印象
//Négritude 這個字我還沒有見過中譯,其中 négri 來自 négre 這個字,是黑人﹑黑色人種等之意,語尾 rude 指狀態﹑身份等,意會是不難的,準確中譯卻不容易。這場文化運動最早發軔於兩次大戰之間的法國,有兩個特別突出的主將,除了桑戈爾之外……這個運動最先流傳於留學或生活在法國的黑人之間,尤其是文人和學生,後來擴展到黑非洲的法語國家和中南美洲的法語地區,對音樂﹑詩歌﹑文學﹑歌劇﹑電影及其他藝術活動起過相當廣泛的影響。六十年代初期創辦而現在仍然出版的一份期刊 La Présence Africaine 便是此運動的代言刊物。運動的力量,來自對黑人文化(也就是來自非洲的文化)的肯定和闡揚,而作為旗手的桑戈爾,對於非洲文化的反省更加是運動的理論核心。
桑戈爾認為一個世界文化的出現,是無可避免的事,這個屬於全人類的世界文化將會在吸納﹑溶匯各個個別文化的基礎上建立。非洲的文化,或者更廣義的黑種人文化,也就必然要參與這個歷程。每個文化必須自己整理出頭緒,以便對於世界文化的形成作出貢獻。桑戈爾所推動的 négritude 運動,便是要讓黑人明白到他們自身文化的特質,從而自覺地有所貢獻。
來自非洲,卻在法國文化薰陶下成長的桑戈爾,認為歐洲文化(也是廣義的白人文化)和非洲文化是各處一方,取向不同,但在世界文化的形成中卻可以互相補充。他認為歐洲文化基本上是個智性文化,人是將自己當作一個觀察者,從物質世界中抽離出來,從而思考眼前的事物以及整理出條理,再將物質世界視作控制﹑佔領﹑改造的對象,因此,在歐洲文化中,人和自然有一種先則分離,繼而對立的關係,取向是孤離﹑冷靜﹑理性﹑對立。最能表達這種取向的,是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Je pense, donc je suis.) 要思,就要有一個思者和一個被思的對象,關係自然是趨於對立。但非洲文化則朝另一個方向發展。桑戈爾認為,非洲人從不將自己放在與自然對立的位置,人永遠是包容在自然之中,非洲人對於自然,是一種參與的關係,當中既無對立,更不會有對抗。因此,對於物質世界,非洲人從來都是感到溫暖的,是友善的,是滿足的,因為人自己從來都是自然的一個不可抽離的部份。因此,非洲人對於自我的存在,不需要通過「思」來建立,而是通過和物質世界的接觸﹑溶合來建立,換言之,不是通過一種抽離﹑冷漠的思索,而是通過一種溶解﹑熱情的感覺。因此,相應於笛卡兒的名言,桑戈爾提出了他的總結:非洲文化的取向,是「我感,故我在。」(Je sens, donc je suis.) 由於要感,你就要進入其中,溶入物質世界,非洲文化是個感性文化。
桑戈爾提出這個觀點後,引來很多爭議,也引來很多責難。不少非洲人,尤其是非洲的英語作家,罵他渾身上下是歐洲人的文化,卻要開口閉口為黑人申辯,尼日利亞的一位作家便說:甚麼 négritude! 老虎從來都不用宣稱它的 tigritude,它一咆哮就表露無遺了。言下之意是桑戈爾其實是個「假非洲人」,因而耿耿於懷要找回一點非洲的特性。另一些人則罵桑戈爾的觀點是種族自卑的產物,因為如果非洲人只會「感」而不善於「思」的話,豈非自認低人一截?白人發達了大腦,而我們只發展了感官,這也真夠喪氣。於是,桑戈爾所說的「不同」,有轉化成「高低」的危險。
文化問題的爭論,從來都是綱領大,結論小。對我來說,桑戈爾的提法有一定的啟發性。黑非洲各民族在漫長的歲月裡都不曾產生出書寫文字,沒有數學觀念,直覺能力很強,善於歌唱,喜歡舞蹈,對於顏色和形體的感覺特別敏銳。據我自己有限的觀察,非洲人性格直率,樂天知命,不像我們中國人那樣,由於千百年來先天下之憂而憂,變得苦口苦臉。這多少可以從桑戈爾所說的「我感,故我在」之中得到解釋。現在的可悲,倒不是因為別人思考﹑我們感覺而變得自卑,而是在所謂全球化之下,「環球同此涼熱」地只能有一種感覺,甚至全無感覺。//
— 我感,故我在 (1985 年 8月)
中國人愛說「觸景生情」,遍佈巴黎的梧桐樹,最觸動人的感情的,是它不時提醒你:季節在更替,時光在流逝。這是一種四季分明的樹木,在視覺上令你深刻地察覺到時間在不停地過去。我在巴黎的幾年,大部分時間埋首於撰寫論文,這是件經年累月,皓首窮經式的苦事。日子便在平淡中不知不覺地過去。唯有每年春天,每當跑到街道上,看到梧桐樹的片片嫩芽青翠地舒展出來,於是一片希望,憧憬著論文大概在今年要完成了;然後秋意漸深,變黃的梧桐葉又落了一地,於是不免惆悵,滿懷抱歲女催人,一年又過去了,要完成的還是漫無了期,加上離鄉別井,變重滋味,互相重疊,才不能不感到,時間真是一種壓力,無情地腐蝕著你。和一些來自非洲的同學聊起留學的生涯,他們的感覺就更為強烈。在赤道兩旁的非洲地區,終年不分春秋,只有雨季旱季之別,因此既無嫩芽,亦不見桔葉,自然景觀基本上保持不變,令人難以覺察時間的過去。非洲人一般缺乏時間觀念,與此不無關係;而這些非洲留學生來到北溫帶的法國,深刻地感受到真的有春去秋來,在意識裡引圯的衝擊,自然就很強烈了。
「時間」這個觀念,倒也甚為抽象,自從笛卡兒提出了遠近﹑高低﹑左右這三個空間觀念後,人在物質世界裡,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且可以由這個自我中心點去思索﹑觀察宇宙萬物,但對於時間,我們的掌握倒是艱難而模糊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我們中國人都熟識這典故。古希臘哲學家 Héraclite 踏足入河水之中,同樣發現萬物在時間的推移之下,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這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說明了人發現「時間」這件抽象的東西,多少還要借外力之助。也不要小看「時間」這個觀念在文化創造中的動力。試想想,假如生命是悠長的,人總是覺得漫無終期,也漫無變化,那也就不會感到有創造的需要,不會感到要趕緊做些東西或完成一些事情;相反,如果總是有些外在物而終於會有窮盡的一天,你便較容易地想到有些事情得趕緊去做,不然就來不及了。這是一種很原始的文化創造衝動。在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巴黎,梧桐樹就彷彿是時間的提示者。有時候,想到歷史上的文明大國,都是在北溫帶地區,而在熱帶地方的非洲和南美洲諸民族,在文明的發展上都落在後頭,這大概和「時間」的觀念有若干關係。//
— 巴黎的梧桐樹和時光
金句
「別人的常識就是我的學問」(方包都間低左!!)
芳菲綺年,只有玉貌,不會有醜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