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無戰事》

14.12.2013 晚‧攝於上水北區大會堂
香港戲劇工程﹑致群劇社 《新界無戰事》
很不錯的話劇, 講及香港無乜人知既歷史
1899年, 新界原居民同英軍既六日戰爭
當中又觸及不少不同價值同概念, 值得深思

主觀的歷史

其一為, 到底呢段歷史如何書寫, 由誰來寫
從一路以黎無咩人去流傳﹑記載, 到今日愈黎愈多人講。但依然講得唔算仔細, 又或者眾說紛紜。果日仲有一位大埔北約既原居民係度講佢既認知﹑經歷同睇法, 講到話佢地提起呢場戰爭都覺得好羞愧, 因為佢地死左五百幾人 (或更多), 但英軍就無乜死過人 - 說明左佢既戰爭觀, 而且係我非常唔認同既戰爭觀: 以傷亡的人數去評價﹑審視一場戰爭。呢種視角係好悲哀既, 因會引起傷愁, 或甚仇恨。對大家都無好處。

如果從歷史既角度睇,呢套話劇值得一看。引用導演張秉權於場刊的話「它告訴我們這戰爭雖已遠離而其實沒有完全隱退,它讓我們以後每步經駱克道﹑加士居道﹑梅道﹑卜公花園和碼頭時都別有一番滋味,它讓我們以後走到新界有關地點時都難免唏噓縈迴。」有說丁權就是源自這場戰爭,英國用來安撫新界原居民的產物。雖然是114年前的戰爭,但在近年有關土地愈見激烈的爭論中,這套話劇隱隱的提醒了我們一點歷史,很重要的歷史。

英國人與香港人﹑官員與百姓﹑西方與東方﹑現代與古代…

另外, 駱克 (時任輔政仁司)同村姑阿娣既對話果幕都好有意思, 談及君權
駱克作為英國派黎既官員, 代表著濃厚既殖民主義思想
村姑阿娣, 則為普普通通的良家婦女, 於當時也是嫁夫隨夫的
那一幕是駱克帶兵進入鄉村,但找不到食物,便要求村民協助,為士兵煮食 (歷史上真有類似的事件)
駱官多番強調君皇是多麼的好心, 憐憫人民三餐不繼, 就大慈大悲的分發糧食, 施捨一下人民, 說明沒有君皇的好心, 就沒有人民的溫飽。
阿娣簡單地提出疑問:「乜唔係我地種野比你地食?如果我地唔種,咁你地食咩?」
一招收駱克皮。這是很好的回應,說明了權力源自人民,君主不應無視人民的努力,而應時刻謹記人民所受的苦難。掌權的人,很多時都只是幸運地有機會拿到了權力。沒有人民的努力,權貴甚麼都不是,只能食屎。

對話又談及知識。駱克三番四次的以英文和不同的術語去展現自己的學識,同時訕笑著阿娣的孤陋寡聞。然而,當阿娣熟練地唸出二十四節氣歌時,駱克卻原來未聽過,然後又猜出是二十四節氣歌,不過阿娣只知內容,不知名稱。這令我想起到底甚麼是文化﹑甚麼是知識,由誰來定義的問題。在現今的香港,情況依然,主流價值都係睇少農夫/鄉下人,覺得佢地學識淺薄,但其實農夫識好多野,如果有咩天災人禍,一定係都市人死先。

駱克又不斷引用孔孟之言,來證成自己,或所代表著的英國的所作所為,同時恥笑阿娣作為中國人都不認識孔子。阿娣反問:「但你地做緊既野,黎打杖,符合孔子講既野咩?」再收駱克皮。其實時至今天,情況依然,口說仁義道德,身體卻很誠實﹑或甚打壓異己的例子比比皆是,唔洗好遠,大大個明光社﹑民建聯﹑中共係面前。淨係識得呢堆野無用,知行合一才值得嘉許。

話劇亦有觸及一點階級的問題。引用編劇滿道在場刊的話《不要忘記歷史》「我是反對一切戰爭的,無論用任何神聖的理由,戰爭最終的受害者,都是貧苦的民眾。1899年在新界發生的六日戰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戰爭由一些有錢人家發動,但犧牲的全部都是貧苦的民眾。一些有錢的階層,甚至在戰爭結束之前,已向英國人叩頭投降,並在戰火仍在林村燃燒的時候,參加了英國人接管新界的升旗禮。」滿道是一位很特別的編劇,作品都很扣緊了歷史和社會,如2009年的《在廣場放一朵小白花》,今年的《重建菜園村》,好有心好正。

其實仲有好多野可以分享﹑講,不過會太煩,所以算啦。大家自己去睇會更加好,或者會睇到更多﹑更不同既野。大家放假﹑完sem得閒就去支持下啦,今日同聽日就係 

《新界無戰事》
地點: 上水北區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 12月21日下午3時及8時
12月22日 下午3時

ref. 簡淑明:唯一抗英的六日戰事 新界人極力遺忘的枉死浴血戰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87085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