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FN DQ1 9UP

鐵屋比喻與洞穴比喻
辛辛苦苦準備公開試, 考入大學之後, 老實說一開始頗懶, 連主修科目都沒有好好的讀。 Year One 第一個學期一直在想為甚麼要付如此貴的學費去唸書, 不付是否就一定唸不了書。中學時基本上都是填鴨式, 我又沒有把握時間去閱讀課外書, 所以大學一年級時就很想看多一點, 了解多一點不同的東西。還記得2012-2013入學禮沈祖堯校長給各新生的建議, 就是每一個月閱讀一本不關自己本科的書。現在回想, 還真慚愧, 可能只有2﹑3個月一本, 或其實很難介定書的內容是否關本科事。直至第一學期完結, 仍是很迷惘之際, 看到吳志森在報章上, 推薦他同樣剛入讀中大的女兒, 和各讀者, 閱讀周保松的《走進生命的學問》。看完之後, 終有一點求知﹑滿足的感覺, 在大學裡面也有一點動力在參加活動﹑籌備活動以外, 認真地唸多一點書。
書中有一章中講及魯迅在《吶喊》一書中的序言, 其中很出名的鐵屋比喻, 本身的意思不贅, 周生提出的問題是, 如果我們是醒了的其中一人, 會否叫醒正在熟睡的其他人? 我們能否確定叫醒他們之後, 可以撲熄火焰? 即使不可, 我們能否確定他們醒之後, 會比熟睡時開心? 如果不能, 我們還應否叫醒他們? 有甚麼道德原因去支持我們的決定?
我覺得這個情況其實就如柏拉圖提出的洞穴比喻。如果本身在洞穴的人就活得很開心, 我們即使看見了洞穴以外的世界, 我們又有甚麼根據去叫醒他們? 

我個人理解是, 叫醒他們, 就是提供選擇的自由, 去決定他們自己的命運, 而非白白待著就此一生。選擇的自由, 並不是簡單的選擇出還是不出。如身處洞穴裡的人, 他們根本不知道出了洞穴之後是甚麼樣的世界。這個時候, 他們所作的選擇, 是在不完整﹑全面的資訊下作的選擇, 即是假的選擇。然而, 在叫醒他們之後, 帶他們出洞穴以外之後, 如果他們仍然堅持做快樂的豬, 也不願做痛苦的人類, 那就隨他們, 至少他們曾經為自己的生活做過選擇, 而且是由自己負責。所以, 我仍會叫醒他們, 縱使過程不容易。

留言

熱門文章